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光福核雕有什么特点?技艺经过了哪些历史阶段?

  光福核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明代文学家魏学洢的散文《核舟记》描写了常熟王叔远在一个不足一寸长的桃核上刻《东坡游赤壁》的情景,被誉为“灵怪之材”。清乾隆初年,苏州微雕艺人杜士元同样用桃核雕刻了《东坡游赤壁》。他在一只小船上刻了一个船夫,当时叫“鬼工”。核雕是苏州特有的民间艺术,光福是近代核雕的发源地。

  传承下来的核雕技艺,主要以橄榄果核为材料,橄榄核来自广东一带的“乌榄”品种,质地硬而细腻。有了好的材料才能制作出好的工艺品。苏州核雕工艺精巧,作品造型活泼,立体感强;线条明晰,人物有神,风格细腻,集中反映了苏州工艺雕刻“精、细、雅”的神奇魅力,是我国微雕杰出代表。

  核雕技艺从明代开始,走过了发展→繁盛→衰退的历史阶段,由于改革开放,二十一世纪才走上了复苏时期。但由于核雕市场萎缩,消费群体缩小,技艺流失等原因,从事核雕的艺人还是很少,核雕技艺亟待保护。

  光福核雕是苏州核雕业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份;苏州核雕刻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苏州市吴中区的光福镇,以光福的舟山村为最集中,其次是光福镇周边村落;还有邻近乡镇如:东渚,胥口,藏书等地。

  舟山村的核雕刻从业人员据粗略统计有上千人之多;新建了核雕城,成立了核雕行业协会,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生产;光福周边村落核雕从业人员目前大约有数百人之多.

  光福核雕始于七十年代初期;当时核雕刻只是光福红木雕刻厂中的一个小组;源自光福镇的下辖单位:舟山工艺品厂;舟山工艺品厂是1970年由钟年福发起并成立任第一任厂长。发起人还有殷小男、殷小妹、须吟笙等人。光福红木雕刻厂的前身是光福木器社,成立于60年代,在1970年由原光福木器社部份人员及乡建筑社部份人员组建光福红木雕刻厂。厂址设立于光福镇茶场旁。于71年成立橄榄核雕刻小组,由须吟笙,钟年福等人负责,光福红木雕刻厂于八十年代未解体。

  现在光福的核雕刻艺人中有一部份就是那时雕刻厂解体后回家自谋生计继续从事核雕刻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陈素英,许忠英等;另一部份是当时工厂解体后转行,近几年随着核雕刻市场的兴盛而重操旧业的如:沈元根,姚建康等;还有一部份是属于近几年由于核雕刻行业兴盛后由其它雕刻行业转业过来的如:陆小琴,李建丰等;最后还有一个组成部份就是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也是最近几年新加入核雕业的新手,其中也不乏好手如:邓建学,沈锦等。

  光福的核雕,主要以橄榄果核为材料,橄榄核来自广东一带的“乌榄”品种,质地硬而细腻。制做出来的核雕刻工艺品特别细腻,漂亮。光福核雕工艺精巧,作品造型活泼,立体感强;线条明晰,人物有神,风格细腻,集中反映了苏州工艺雕刻“精、细、雅”的神奇魅力,是我国微雕业的杰出代表。

  光福核雕的技巧以浮雕、圆雕和透雕为主,外形基本保持果核的原形。核雕形式有三个系列:珠串式、坠件式和摆件式。所反映的题材一般有四个系列:吉祥如意系列、神仙人物系列、民间民俗故事系列和山水园林系列。精美的核雕工艺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技艺价值、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光福核雕以广东乌杭坚硬细腻的橄榄石为主。其形状基本保持了石头的原始形状。主要有珠串式、吊坠式、装饰式等款式。题材涉及神仙人物、民间故事、民间生活、山水园林等。佛心雕工艺精致细腻,线条清晰,立体感强,刻画生动,体现了苏州雕刻“精、细、奇、巧”的艺术传统。经过长期的衰落,由于改革开放,苏州的核雕技艺有了复苏的趋势,出现了一些优秀的艺术家。但是,这其中,年轻人不多,有技术的就更少了。迫切需要强化措施,促进广府核雕的振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