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秆剪贴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又称“麦秸剪贴”、“麦秆剪贴”。利用麦秸的自然光泽和撕成丝的特性,用烫或染的方法,采用“撕、剪、刻、抢”等特殊技法,或贴平,或直接用逐层粘堆而成画面。中国画形式的一般构图。把它贴在相框里作为一种欣赏品。
源于明代中叶,当时的传统工艺从麦秆团扇蕊剪贴脱胎而来,到清代发展成独立的特色工艺。据传是由艺人倪仁吉首创,后曾一度绝迹,至清代同治年间民间艺人金翠娥挖掘制作,得以流传。每逢春麦收获季节,民间艺人选麦秆中光洁者,经漂白、染色压成麦秆薄片,剪贴于白绢或纸板上,用麦秸逐层粘贴(堆)成画面。一般运用国画形式构图。嵌于镜框内,作为欣赏品。也有用麦秆贴作为嫁妆饰物及扇芯等。
建国后,麦秆贴画的技艺有很大发展,从单一的平面剪贴发展到立体剪贴造型,如立体堆贴成金鱼、鸳鸯、锦鸡、熊猫等。并有以麦秆工艺制成花瓶的插花及书签。
麦秆剪贴乃中国一绝,世界独有,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道光年间传入沔阳(今仙桃),曾广泛分布于湖广,是沔阳麦秆画的源头。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以书画,立体浮雕为主的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仙桃麦秆剪贴是中国工艺美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仙桃麦秆画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创新,构图主要以荆楚文化为背景,以湖北鱼米水乡特色为题材而创作,从单纯的平面雕刻发展至半立体乃至全立体的工艺,并且沿用前辈制作工艺,使作品成为既美观又环保的绿色艺术品。
据《邓氏族谱》记载,清道光年间,邓修成、邓之红、邓之烈兄弟于沔阳府城镇用麦雕制作喜联、寿幛,经两百多年的传承与发展,流行于湖北省仙桃市及江汉平原地区。邓氏麦秆画大致形成于清同治年间,湖广沔阳州举子邓绰堂(字雅儒)进京殿试,候榜期间盘缠告罄,于郊外取材制作麦秆画于市,王公大臣争相购买,聚京举子莫不惊羡。故进士及第,钦点翰林,编修闲暇研磨此画技艺,日趋完美,形成一门独特的艺术秘传于嗣。辞官归田后回祖籍,开始在仙桃流传,并逐步形成与仙桃地区风俗习惯,大众审美相适应的邓氏麦秆画。2013年仙桃麦秆剪贴传承人邓友谱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仙桃麦秆剪贴的制作工艺包括构图、制作麦秆贴片、过稿、雕刻、烙、粘贴、装裱等。具备镂空、反衬、叠彩、镶丝、透雕、翻版、撒点、剔刻、堆砌、热烫冷烫等工艺,同时吸收雕刻剪纸、烙画、贴纸、国画、版画、浮雕等。作品效果层次分明,光感合理自然,极具视觉冲击力和装饰美,是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品题材有花鸟虫鱼龙凤、山水人物、风景园林、书法等。其中花鸟虫鱼龙凤吉祥,充分体现了尊龙冯冲的荆楚文化特色,充分展现了荆楚文化和江汉水乡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