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代县雁绣起源于什么时期你知道吗?是哪种刺绣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雁绣是中国北方——晋绣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起源于周朝,盛行于明清。自周天子衮服上绣制十二章后,历代沿袭直至清代。是雁门关地区妇女创造和传承的结果。既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又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展现当地精神风貌和时代特征的珍贵文化遗产。

  雁绣的产地在晋东北雁门关下的历史文化名城代县。这里的妇女聪明能干、心灵手巧,把民间传统刺绣工艺代代相传。很久以前,雁门关地区就流传着“八月秋忙,绣女下场”的说法,意思是妇女除了秋忙季节才到地里劳动外,其余时间都在家里当“绣娘”,做“绣活儿”,一直到今天雁绣逐步形成产业。

  刺绣艺术是华夏农耕文明的标志性创造之一。据南宋罗泌《路史·后妃》卷五载“黄帝之元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代州古城内就曾设嫘祖庙。聪明勤劳的雁门妇女较早地接受了晋南地区的种桑养蚕技术和民间手工刺绣艺术。

  雁门关建关有3000年的历史,这里既是战争年代的军事重地,也是平时中原通往塞外少数民族的北大门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商埠,更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融地。如此特殊的地域环境使民间刺绣既有中原细腻雅洁的特点,也有少数民族粗犷豪放的风格,绣品图案夸张,富有农牧生活气息,喜庆吉祥绣品成为当地婚娶祝寿不可缺少的物品。这种传统刺绣工艺通过家族及相互交流得以延续而独具一格。

  据《太平寰宇记》载,代州上贡方物有麻布数种,东汉崔寔在《政论》中说“仆前为五原(今内蒙古五原县)太守,土地不知缉绩……诣雁门、广武(今代县)迎织师,使巧手作机乃纺以教民织”,可见当时代县纺织业已有一定水平。明万历年间,雁门兵备道张惟诚创设织布局,局址设在代州城西门外,从此雁门关地区把布艺和刺绣结合起来。明清以后,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发展出多种针法、绣法,极大地丰富了刺绣的表现性,使绣品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精彩与多样,作品呈现构图精巧、色彩艳丽、针法细腻、美观大方的特点。

  雁绣作品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平绣。绣品有花鸟鱼虫、山水风景、人物禽畜、瓜果蔬禾,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另一类是立体绣。其中古老传统绣品有男女绣花布底拖鞋、男女儿童虎头鞋、狮头鞋、肚兜、绣花荷包等实用品,还有龙凤挂件、五福捧寿等观赏品。大型手工刺绣品有大型壁挂、条幅条屏等。

  近年来,代县委、县政府代表全县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技艺,扶持雁绣产业做大做强。涌现出一批以“雁绣坊”为代表的文化企业,古老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2015年9月,雁绣亮相第二届山西省文博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7年,雁绣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