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塑是流传于浙江温州的一种传统造型艺术。它是由中国传统漆艺的堆漆工艺发展而来,因起源于浙江南部瓯江流域而得名。宋代时,温州曾是传统漆艺的重镇,漆灰堆漆在这一带相当盛行。它通常被称为“堆起门”,用于寺庙、房屋、家具和嫁妆的装饰。明清以后,堆漆在温州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隐起措金”“隐起措漆”“隐起措”三大瓯塑工艺品种。在堆漆的基础上,贴金、髹色漆、髹色油。瓯塑色彩丰富、表现力和附着力强,逐渐成为广泛使用的装饰手段。
瓯塑具有构图自由,层次清晰,色彩明快,立体感强的特点。
画面色彩明快,构图格局自由,层次清晰,立体感强,多用于大插屏、挂屏、多扇联屏、挂钟及小首饰箱,内容有花鸟、山水和戏曲人物等。新的瓯塑技艺的一个鲜明特征,是把雕塑、绘画两种不同特点的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它具有圆雕和浮雕的长处,因此,它是雕塑。它又吸收了西洋和中国绘画方面的技法,特别是西洋画的用光线、色彩的原理表示立体、空间、质感等,熔雕塑,绘画特长于一炉,融会贯通,别具一格。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是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以压缩空间的不同程度,形成浮雕的两种基本形态——高浮雕和浅浮雕。
高浮雕由于起位较高、较厚,形体压缩程度较小,因此,其空间构造和塑造特征更接近于圆雕。
浅浮雕起位较低、形体压缩程度较大、平面感较强,更接近于绘画形式。它主要不是靠实体性空间来营造空间效果,而更多地利用绘画手法或透视、错觉等处理方式来造成抽象的压缩空间。
饕餮纹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有特色的浅浮雕,在平面上表现出一种沉厚、凝重的立体效果。
中国古代浮雕艺术集中体现在瓦当及汉画像石、画像砖,以及魏晋以后佛像与陵墓建筑之中。
如今的瓯塑,也是属于浮雕艺术的范畴。它吸收了汉画像石、画像砖上浮雕的高起位及同在一个平面上的艺术处理方法,特别在风景画方面有所突破。它通过捶(捣)、搓、揉将彩色泥巴一点一点地堆上去而不是彩绘上去。有些作品会把高浮雕和浅浮雕有机地糅合在一起。
瓯塑用的彩色油泥以矿物质颜料如花青、石绿、石青、藤黄、朱红、赭石、门粉(立德粉)为芒体,调以熟桐油。因桐油清澈透明,调出的颜色艳丽鲜明,配以精制白陶土(经过处理),天然、细腻、收缩力不强、牢固,都属于纯天然材料,故不易退色。
瓯塑的油泥经过人工的捶(捣)、打、搓、揉,可谓千锤百揉。用油漆涂底,干后把油泥堆上去,以工具使劲压、抹,所以十分坚固,附着力强,可以洗刷。同时,因油泥的配方得当,不开裂、不脱落、不起皱。
瓯塑作品多方面吸取油面、摄影等艺术的特点,处理色彩过程中注重色彩的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的变化,特别重视画面上的透视现象,以散点透视为主,所以画面平稳中见变化。
瓯塑作品的构图气韵生动,节奏感强,始终遵循着对比、对称、均衡的基本规律,也离不开传统的构图法。
瓯塑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瓯塑资源消亡速度快;传承意识参差不齐;建设专项资金未能落实在刀刃上等。在当前,瓯塑艺术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改变传统的、落后的理念,不断提高创新创意的能力,参与市场竞争。同时,传承、创新、发展瓯塑艺术,还需要政府、社会的共同努力,建立全方位的机制、搭建更多创新平台、培养更多传承人……让瓯塑这项温州独有的民间艺术为温州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瓯塑艺术应不断提高创作创新能力,积极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营养和经验,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只有这样,传统工艺才有希望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