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糖画,俗称“倒糖饼儿”、“糖粑粑儿”、“糖灯影儿”,是流行于四川成都的一种民间艺术,兼具雕塑性和绘画性。成都历史悠久。根据《本草纲目》的记载,“以白砂糖煎化,模印成人物狮象之形者为飨糖,《后汉书》注所谓猊糖是也。”以熔糖为原料的糖画即由“飨糖”演变而来,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皮影、剪纸等民间艺术的表现手法,逐渐形成以块面、线条为造型特点的民间特种造型艺术。成都糖画多以花鸟鱼虫鸟兽及戏剧人物为题材,其成品既是甜甜的糖食,又是观赏性的艺术品,可谓“观之若画,食之有味”。
糖画,顾名思义是用糖作“画”,四川俗称“倒糖饼儿”“糖粑粑儿”“糖灯影儿”等。川西平原沃野千里、沟渠纵横、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并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成都市域范围内,生物资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分布又相对集中,为发展农业和旅游业带来了有利的条件,为成都糖画这种民间手工技艺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四川自古盛产蔗糖,以糖为原料的艺术品独具特点。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三卷“石蜜”(白砂糖)条说:“以白砂糖煎化,模印成人物狮象之形者为飨糖,《后汉书》注所谓猊糖是也。”这种“飨糖”(猊糖)在四川流传过程中,陆续吸收“皮影”“剪纸”等民间造型艺术的表现手法,逐渐形成以块面、线条为其造型特点的“糖画技艺”。“糖画”既是一种糖食,又是一种糖艺术品。清末《成都通览》“成都之民情风俗”条载元旦日街市专售小儿女之“糖饼”,即为成都糖画普通的表现形式。
据对成都及周边区(市)县40余位艺人师承关系调查推算,成都糖画技艺约盛行于清道光九至十五年(1829—1835)之间,此前已出现了糖画艺人的行会——太阳会。据此断定:“糖画”开始在四川流行的时间,至迟应在清嘉庆道光年间(1769—1821)。
现代成都糖画技艺流行于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及新都、双流、金堂、温江、郫县、都江堰、彭州、青白江、龙泉驿和自贡、泸州、重庆、乐山、内江等地。
成都糖画技艺的表现手法丰富,按照艺人的传统说法,一般分为“大货”和“小货”。“大货”即较大型的作品,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如:龙、凤、孔雀、狮、虎及立体的花篮、金鱼等。“小货”即较小的作品,制作工艺相对较简单,如:各种单个的虫、花、鸟、水果等。
其具体表现手法又细分为:
1.子子货,又称“倾子子”,即倒一个个糖饼儿。这糖画艺术的基本功,要求速度快,断丝利落,所倒(铸)糖饼形状正圆,大小、厚薄一致。
2.丝丝货,即采用刚柔、粗细、走向各不相同的线条来表现对象的形状、神态。它类似国画的白描,西画的速写,又略带民间剪纸的韵味儿。传统造型中的“灯影”人物及“小货”多采用此手法。
3.板板货,即运用块面造型。制作时同时运用线刻、浅浮雕等技法刻画细部。戏剧人物的面部、衣纹、铠甲纹样及狮、虎等作品多用此法。
4.填装货,先以糖丝(线条)勾勒出物象外形,然后倾倒糖液将线条内的面积填满,趁糖液未冷,即施以雕刻手法刻画细部,其作品效果与“板板货”差别不大,仅工艺程序不同。
5.拭皮子,先倒一团糖液在石板上,趁未凝固时用“起子”(专用工具)将糖液按造型需要拭刮成薄薄一片之物象雏形,再以糖丝描绘其外形及细部。如鱼、鸟等。
6.按头子,这是糖画艺术中古老的工艺。只用于人物头像或立体动物形象。其作法是用泥和匀,凹雕出头像之五官,经煅烧制成模具。制作时,倒一片糖在石板上,趁未冷却即启起放入模内,以拇指指面向内按压成形,待冷却后取出,即成一具有圆雕味的人物头像。
成都糖画是城乡庙会、集市和各种群众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项目。所铸造的图案,如龙凤龟麟以及花鸟虫鱼等。反映了人们祈求吉祥、幸福、平安和谐的心理。成都糖画工艺是与四川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世代相传的民间工艺之一。具有很高的民间艺术价值。成都糖画艺人不仅服务于成都、四川地区的群众,还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演出,从北方的哈尔滨到南方的广州,到日本、德国、法国、荷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演出,促进了国际民间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