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南阳板头曲是属于什么类型的?有哪几种乐器进行演奏?

  板头曲又名河南曲子板头曲,是流行于河南省南阳市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板头曲分布广泛,南阳、泌阳、邓县、许昌、开封等地都有,但其传播中心在南阳。据悉,明朝崇祯年间,市场上出现了带有河南曲调的板头曲。清初,逐渐盛行于这些地方。

板头曲是一种传统的弦乐和索乐,在中国民间乐队中很少见,但以弹拨乐器为主,加上胡琴和胡俟等弦乐器。因主要在河南曲子正式演唱之前,用独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前奏乐曲,故亦称“板头曲”或“河南曲子板头曲”。又由于它在伴奏乐手中流传较广,而且使用乐器与大调曲伴奏乐器相同,故亦称“大调曲子板头曲”。清代初期,板头曲就已开始在南阳流传,清末民初达到高峰。在板头曲中多为“八板”的变体,少部分是由大调曲中的音乐素材发展而成的,也有的是吸收南阳民歌的精华,经艺人长期演奏加工而成。2006年,南阳板头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板头曲在南阳流传很广,13个县、市、区均有,但传播中心在南阳市。据载,明崇祯年间,板头曲随河南曲子见诸市井。清初,逐渐盛行于上述各地。其乐队不备锣鼓笙管,而以弹拨乐器为主,另加胡琴、四胡等拉弦乐器,由此成为中国民间乐队中难得一见的弦索乐组合。其乐曲多半源于古老器乐曲牌《八板》及其各种变体,同时广泛吸收河南曲子曲牌、唱腔及民间小调。其代表性曲目,有的是以说唱故事来命名的,如以《东周列国》唱段为名的《叹颜回》、《叹子路》;《隋唐演义》唱段为名的《大救驾》、《征西》、《銮铃》、《打雁》等;以《西厢》唱段为名的《上楼》、《下楼》、《莺莺唤红》等;有的保留了以板式命题的习惯,如《单八板》、《双八板》、《花八板》等;有的以描写欢快或低回哀怨的情绪内容来命名,如《山坡羊》、《渔夫乐》、《四季忙》、《闺中怨》、《思乡》、《思情》等。

  板头曲属于弦索乐类,主要用弦乐器演奏,使用的主要乐器有三弦、琵琶、古筝等,此外还有击节乐器手板,实为弹拨乐合奏。演奏时三种乐器各自发挥其特色,三弦多用低音区,音色结实饱满;琵琶多用高音区,以发挥其轻盈柔美的音色;而古筝则充分发挥其摇、揉、抹、挑等技巧特点,或奏出个性独特的花音装饰,在三弦和琵琶之间起融合作用。三种乐器都在骨干音的基础上发展,但又在曲调和节奏上相互照应,相互补充,使乐曲既有横的线条流畅美,又有纵的层次立体感。此外,它有时也可加入洞箫、软弓京胡、二胡等。板头曲的长度多为68板(或34板),分快、中、慢三种。慢板类一板一眼,曲调大部分哀怨低沉;中板仍为一板一眼,但速度稍快;快板类则有板无眼,曲调欢快流畅。板头曲曲调优美,委婉动听,影响甚广,像《高山流水》等曲目已成为流传全国的名曲,也有不少曲目被改编或移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板头曲是南阳音乐文化中的瑰宝。

    板头曲在民间历来是以工尺谱靠艺人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相传,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也没有强制性的传授方式,学习者靠个人爱好和志趣,也有不少学习者靠在板头曲演奏现场耳濡目染、旁听侧记而无师自通。然而,板头曲的演奏活动在一个地区、在一个历史时期,都会自然出现一些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他们以精湛超群的技艺,以诲人不倦的艺德,传授一批人、影响一批人、带动一批人,形成了一代一代的传承习俗。

  板头曲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将对南阳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板头曲历史悠久,距今近400年,是中原古典音乐的代表流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