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盆景发源于南宋,盛于明清。因起源流传于安徽歙县而得名,属古徽州。徽州盆景技艺巧妙地运用了“咫尺千里,缩龙成寸,小中见大,虽假犹真”的艺术手法,制作出来的盆景很少雷同。其作品或硬核、古朴浑厚,或盘根错节、似龙倒挂、似龙探海,或婉约、陡直、或错落有致、枝繁叶茂、将枯木的神韵展现得自然完足,集古徽州人生产、生活、技艺、情感于一体。
徽派盆景是中国盆景的主要流派之一,它始于南宋,盛于明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发源并主要流传于地属古徽州的安徽歙县卖花渔村而得名。
徽派盆景技艺发源于古徽州,以歙县卖花渔村盆景技艺为核心。“早在五代时期,徽州歙县卖花渔村洪必信,号梅窗居士,嗜读史书,善题咏。曾在居屋旁建小楼数间,植梅于前,并作咏梅花诗百首以自乐。”此为徽派盆景技艺最初之记载。
宋代,徽派盆景已有规则式游龙盆景问世。明清时期,徽派盆景技艺已能“巧用虬尺千里,缩龙成寸,小中寓大,虽假尤真的艺术手法,将各种花木培植成或盘根错节,或悬空倒挂,或亭亭玉立,或笔直挺拔的各式造型”。又因亦儒亦贾的徽商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徽州盆景文化底蕴日臻深厚,逐渐走出徽州,享誉全国。
徽州盆景技艺主要通过修剪、蟠扎、构图等艺术处理手段将当地特有的植物、山石等材料布置于盆盎之中,使其呈现出或苍古或自然或刚劲或幽雅的风格特点。制成的徽派盆景主次分明,虚实相生,疏密得当,动静相映,露中有藏,刚柔相济,枯荣对比,巧拙互用,达到了形神兼备的程度,充分体现出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当地民众的聪明才智。
徽州盆景技艺巧用“咫尺千里,缩龙成寸,小中见大,虽假犹真”的艺术手法,制成的盆景极少雷同。其作品或铁杆虬枝、古朴苍劲,或盘根错节、势若蟠龙,或悬空倒挂、如龙探海,或亭亭玉立、峻峭挺拔,或错落有致、枝托粗壮,将枯木的神韵展现得自然完足。也有些作品树干苍劲,树冠秀茂稠密,呈朵云层叠之状,风神秀朗,春意盎然,颇具“平步青云”的意趣。游龙式梅花桩是徽州盆景的代表作,它俗称“徽梅”,以整齐、对称和庄严为主要特点,为徽派盆景技艺赢得了声誉。
徽派盆景制作的植物材料,必须是耐湿抗旱、耐修剪、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具有一定内在美的植物种类。其外形的一般要求是:树蔸大、树干粗而矮、枝条短而壮或者细而垂、树皮粗糙呈鳞片状或光滑细腻、叶小而厚且有光泽、花清丽或鲜艳、果实雅致或宿存、根虬曲且适于裸露。
徽派盆景技艺集古徽州人生产、生活、技艺、情感于一体,体现了中国传统区域文化特质,是当时社会文化的浓缩、人文思想的反映,能够唤起徽州人民对传统技艺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记忆。
徽州盆景起源早,艺术内涵深厚,是古代徽州人崇尚自然、尊重文化、传承创新的结果。但由于技艺传承有限、缺乏品牌优势等因素,徽派盆景技艺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