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布老虎起源于什么你知道吗?都有哪些形式?

 布老虎是自古以来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工艺品。也是一个很好的儿童玩具,室内装饰,礼品和个人收藏。种类繁多,流传甚广。这是一种民间工艺品,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

追根溯源,布老虎起源于虎图腾崇拜。原始社会,风雷闪电,猛兽出没,人类自身的脆弱,强大的老虎被人们看作是世界上的强者。而老虎不仅勇猛无敌,而且对自己的幼崽特别保护,民间有“虎毒不食子“的说法。因此,人们把虎作为生命保护神和繁衍生育之神。布老虎以双头虎枕为多见,是崇虎习俗在民俗中的表现形式,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双头虎枕是一个象征阴阳相合的母体,可以祛灾,保护娃娃的平安。而单头虎、直卧虎等则是作为全家保护神的镇宅图腾虎类型。

布老虎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布老虎的存在源于民间百姓对虎的崇拜。虎崇拜最早源于伏羲时期,著名民族学家刘尧汉在《中国文明源头新探》一书中讲到:“伏羲本为虎图腾,秦汉以后有史学家以龙为真命天子的思想。”由此可见虎图腾源自伏羲并早于龙图腾。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期间,民间盛行给儿童做布老虎,或者用雄黄在儿童的额头画虎脸,寓意健康、强壮、勇敢。

布老虎之所以成为布制玩具中的代表,是因为它与中国民间风俗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早在距今约六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原始部族在陶器、石器及玉器上,便有类似虎的图画,在河南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墓葬中,虎与龙分别居于死者左右,从中可以看出虎在先民心中的地位。近数十年陆续在全国各地发现的大量汉朝早期的岩画中,也充分表露出自然界猛虎的形象,画中的老虎正扑向羊群进行捕食。

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人们对于自然和疾病都无法科学地去认识,只能归之于看不见、摸不着的恶鬼。人们希望战胜它,于是便把这个希望寄托在理想中的英雄人物和老虎这种猛兽身上。老虎之所以成为百兽之王,自有其原因。

从原始墓穴中的壁画到用丝绸、象牙和木头做成的艺术品,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都不约而同地赞美虎。虎拥有矫健的体态和高大的身躯,十分威猛。黄色的皮毛上配以一道道黑色条纹,额头正中那清晰的条纹像一个“王”字,更衬托出无比的勇健,因此人们便奉其为“百兽之王”。虎的形象,也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布老虎的最早形状已无从考究,但它的出现都是与我国民间所流传的某些习俗紧密相联的。在工业生产较为发达的今天,人们依旧喜爱手工缝制的布老虎,因为在它的身上,不仅体现着中国妇女特有的心灵手巧和聪明才智,更多的则是老一辈对新一代的期望与祝福。从一针针、一线线的缝制中,将满腔的爱意缝入其中。民间布老虎没有统一的规格式样,心灵手巧的妇女们因手头材料的不同,随自己的审美观念创造出了形态迥异的布老虎。

布老虎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单头虎、双头虎、四头虎、子母虎、情侣虎、布老虎枕头、套虎等。

基于以上种种因素,人们便以虎为型缝制成虎头帽,希望孩子像头戴虎头盔甲的将士一样的勇敢威猛。缝成虎头鞋,让孩子一出生就穿上有虎眼的鞋,一生走正道、顺道。用布缝成布老虎装上桃木屑做成乖乖虎,希望孩子像老虎一样健康勇敢,保佑孩子一生平安。有时把鼻子做成瓶子状,因“瓶子”代表“平安”称为“平安虎”,希望老虎保佑家庭平安。有时把老虎做成元宝状,装饰鱼和铜钱,希望老虎帮其看护家财,有时加入朱砂放入家中,镇宅辟邪。

布老虎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玩具。因为老虎被认为可以驱邪避灾,带来平安吉祥,所以当孩子出生时赠送布老虎就寄予了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人们还认为虎食五毒,所以在端午节时也有送布老虎的习俗,表达了人们驱邪、祛病和祈福的愿望。

这些布虎,黄布包皮,人工缝制,扭曲了老虎原形,把其身躯和尾巴都大幅度地收缩了,四肢也变短了。然而,老虎的主要特征却丝毫没有忽略。而且,虎头更给予着意的刻划。它那又圆又大的眼睛和龇牙咧嘴的形态,都十分地夸张。除了形象夸张之外,老虎的神态夸张得更为准确生动。正象我国传统艺术追求的那样,“不肖形似,而求神似”。这种老虎形象,把现实中的虎和幻想中理想化了的虎交融在一起,具有人的性格,满含人的感情,因此显得格外可爱迷人,憨态可掬。这些俗雅并存的艺术品,大都出自乡村农妇之手,是民间艺人勤劳智慧的结晶。

如果仔细观察便可以发现,这些虎的造型有很大的差别,有的稳重而宁静,有的活泼而乖巧。这些风格各异的老虎造型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以夸张、变形为基础,用不同的方式对老虎的外形进行处理,而这一特点也融入了民间布老虎的身上。由于我国各地区、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必然会带来不同的地方特色,但不论形态上怎样变化,民间布老虎遵循着夸张变形这一基本特征。不同地区、不同的风俗习惯便会形成千姿百态、造型各异的布老虎。

除了端午节,在春节、元宵节等其他节令,以及新生婴儿“洗三”(婴儿落生三天时)、百日、周岁生日、两岁生日,人们也常常做各种形式的布老虎,同样具有驱邪、祛病、祝福的美好寓意。

山西民间玩具由于地域性及各自依附的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环境的差异而略有不同。晋南主要为黄河、汾河沿岸,成为晋陕豫黄河三角洲地带,地处河谷水道,沟壑纵横,加之古文化悠久,民间风俗古老,这一带民间玩具比较古朴雅拙;晋中地区处于平原地段,地理条件优越,经济文化繁荣,生活富裕,民间玩具比较秀丽雅致,精巧细腻;晋北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塞上高原,民间玩具比较雄浑豪放、粗犷质朴。虽然各显神工,各有异趣,但又有鲜明的三晋风韵的一致性。如同为香袋,晋南的以缝制人物、动物为主,以串带之,布老虎踩着蛇、蝎子、壁虎、癞蛤蟆、蜈蚣五毒虫,形象生动,足乱其真,色彩艳丽,红里透鲜,以闻喜、新绛、稷山、万荣、永济为代表。

在太昊陵,尤其是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的太昊伏羲陵古庙会上,随处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布老虎,有单头虎、双头虎、直卧虎、玩具虎、枕头虎等,形态各异,大小不一。这些老虎不是深山老林中那种凶猛的野兽,而是装饰化、人格化了的布玩。它们造型天真活泼、稚气可爱,活像一个个惹人喜爱的孩子,它们虽然不再是老虎的自然形态,可是,当人们看到它们时仍以为虎。

以布老虎为主打产品的沂水民间手绣技艺,已有百年历史。由于受外界干扰少,因而形成了浓郁的地方色彩,构图简练,配色明快,绣工精致,针脚细腻,朴实、匀称、夸张、有较强的装饰性。

《周易·乾卦文》说:“云从龙,风从虎”,龙和虎的结合是一个国家的伟大和力量的象征。是中国最早的图腾,一直备受人们推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来看,布老虎在艺术创作上仍然坚持将古朴与优美相结合,保持民族精神和风格,并根据民间艺术和手工艺的特点加以扶持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