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为什么说绞胎瓷是君子之瓷?有什么特点?

  绞胎瓷也称为“绞泥”、“搅胎瓷”、“透花瓷”。绞胎是唐代陶瓷业中的新工艺,在唐代以前并未出现,但在靖康之变后失传了。所谓绞胎,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捏在一起,然后绞拉成型,浇上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由于黏土的揉捏方式不同,纹理的变化也是层出不穷。能拧出木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它们有的像老树一样盘根错节,有的像层层山峦一样起伏,构思巧妙,变化万千。

  绞胎瓷每一件产品都有其不同的纹理特色,其纹理结构只有相似,没有相同,它以独特的纹理结构和色彩变化在陶瓷产品中独树一帜,成为诸瓷之中的佼佼者,堪称制瓷精品。

  绞胎陶瓷制作技术是当阳峪独特的工艺技术之一,绞胎是陶瓷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它将形式美在瓷胎装饰方面推向极至。它利用陶瓷颜色的色彩,通过了作者的精心构思,进行揉合、排列和白泥或其它色泥,继成的纹理或图案,出现的亦真亦幻的艺术感染力,令人赏心悦目。

  当阳峪的绞胎瓷,最早出现在唐代,那时的绞胎技术尚不成熟,多数绞胎的纹理则以乱纹、回纹为主,在瓷或陶的表面进行绞胎。所施的釉色多以低温黄鼬、绿釉为多见、瓷胎白较差。到了北宋时期,当阳峪的绞胎技术已十分成熟了,绞胎技术有了快速发展,工艺更趋成熟,瓷胎的白度有了很大提高,纹路技术也更加完美,而且表里如一。有席编纹、麦穗纹、羽毛纹、回转纹、木旋纹、流沙纹约十多种纹理的变化。

  当代绞胎瓷的工艺水品更加精湛,纹饰也更加多样,根据中国当代唯一的绞胎瓷工艺美术大师杨峡的著作,读者可以知道绞胎瓷的纹饰可以分成16种基本纹饰。绞胎瓷的理论研究和工艺探索,河南焦作当阳峪也走在了最前沿。

  绞胎是指将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通过各种复杂工艺在瓷胎里直接做出纹饰的瓷器表现手法,传统的绞胎工艺因为不成熟,在烧制过程中容易开裂,因此工匠们不会采用高温烧制绞胎瓷,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绞胎作品多为陶器。而且因为当时高温颜料技术的落后,烧制过程中颜色容易挥发,所以烧制的作品颜色较为暗淡。当代经过艺术家们的大胆尝试与研究,在焦作当阳峪已经可以做出玉质感很强的瓷器作品。

  当代绞胎瓷工艺突破了前人所面临的束缚,在表现形式上更加丰富,并且吸收了很多种其他艺术形式,使其面貌一新。由于高温颜料技术的进步,现在即使在高温下也能够烧制出颜色鲜艳的瓷器作品,更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因此也就能够更好的被年轻人接受,更好的被年轻人传承。

  绞胎瓷通过与雕刻艺术结合更能表现其材质美,通过与美术瓷结合可以做出更有收藏价值的艺术作品。设计上还可以借鉴青铜器,玻璃及玉器等更丰富了绞胎瓷文化内涵。

  绞胎瓷的烧制成功,是人们冲脱了隋、唐以前单调青白两色瓷的束缚,是深入到胎骨的“釉下彩绘”;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一种追求。

  人们常说的唐代陶瓷装饰三大突破:绞胎、唐三彩和湖南长沙窑的釉下彩绘。试想用几种不同颜色的瓷土,既要掌握好干湿度,又要掌握好热膨胀系数,烧成这种深入到胎骨的“釉下彩绘”,它的工艺要求和技术水平远远超过同时代长沙窑的釉下彩绘。因此可以说在当时来讲,绞胎陶瓷是技盖群芳的高技术产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曾多次组织人员进行研究仿制,至少到七十年代前,尚未获得很大成就。

  历史上的绞胎瓷也是因其工艺上的高难度而成为王公贵族们的专用奢侈品。高温下,不同颜色的泥土收缩率不同,其制成的胎就会容易开裂,因此成品率很低,这也是绞胎瓷只有在经济繁荣的时候才会有所发展的原因。

  绞胎瓷内外相通,表里如一,代表了中国文人的君子情怀。绞胎文化源于孟子的文章“君子本色,表里如一”。绞胎瓷从技术上讲,重在瓷胎的外观和品相,从审美上讲,绞胎瓷强调清淡之美和素雅,力图表达“仁义礼智跟于心”的君子品味。同时以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诠释了“其色也睟然”的君子精神。

  历史上也因其特点深受文人阶层的喜爱。相传宋代大诗人苏轼在首次拜访自己岳父时送的就是亲自到河南定制的绞胎瓷。后来很多文人纷纷效仿,导致当时绞胎用的瓷器严重不足,很多人不得不把窑里打碎的瓷器碎片作为贵重的礼物互相赠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