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黎族是怎样钻木取火的?其工具又是什么

  黎族钻木取火技艺是海南省地方传统手工艺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这种技术中,点火时,用脚踏住火钻板,将钻杆插入一个小孔中,用双手摩擦钻杆,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产生火花,火花顺着凹槽落下,点燃点火器。当点火器冒烟时,能迅速吹动空气助燃,从而引出火来。

  据史料记载,约在3000年前的商周之际,黎族先民就已定居海南岛,直到明代,黎族仍分布于全岛各地。宋元明清各代,随着内地汉族大量迁入海南,岛内民族同化和民族迁徙现象日渐加剧,岛北黎族少量南迁,大部同化于汉族之中,今天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岛的中南部地区。黎族就是在海南岛这方热土上,经历了长久的历史积淀,逐步形成自己富有特色的文化,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文化中,钻木取火这项古老的技艺才得以流传至今。

  黎族钻木取火技艺主要留存于海南岛中南部的三亚、五指山、东方等市及琼中、保亭、陵水、乐东、昌江、白沙等县的黎族集聚区。

  黎族的钻木取火是古代各类人工取火术之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按照黎族生产习俗,烧陶点火一定要以“钻木取火”的方式进行。由于“钻木”需要很大的耐力才能使木竿钻出火星,女子做不了,体弱的老年男子也很难完成。

  在取火时有一定的技巧,并不是光靠蛮力就可以钻出火来,刚刚发生火星时是看不见的,为了使看不见的火星变成旺盛的火焰必须有一种媒介物,即用易燃的芯绒、芭蕉根纤维、木棉絮等引燃,而且还要不失时机的输氧,才能达到取火目的。

  黎族钻木取火工具由钻火板和钻杆(或弓木)两部分组成。钻火板用较软的山麻木砍制,一般长35厘米,宽7~10厘米,厚3~5厘米,钻火板一侧挖有若干小穴,穴底为流灰槽,火星由此下落。

  钻杆(或弓木)长50~60厘米,用硬杂木制成,直径为3~5厘米,下端略尖,如圆锥状。此外,需用芯绒、芭蕉根纤维、木棉絮等作为引燃物。取火时,用脚踏住钻火板,将钻杆插在小穴内,以双手搓动钻火棒或弓,使机械能转为热能,产生火星。火星沿槽而落,点燃引燃物。当引燃物冒烟时,迅速将之拿起来吹风助燃,从而引出火来。

  黎族人钻木取火,有考古和历史价值。作为文物的钻板、钻杆或弓木本身是不会说话的,是一种死化石。仅凭这些材料很难解释钻木取火的过程,只能求助于作为“活化石”的民族学相关资料的帮助。目前,钻木取火的必要性早已不复存在,懂得这种技艺的人也不多。这些民间老艺人还掌握着钻木取火的方法,急需采取措施进行抢救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