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手拉朱泥壶的制作工艺源于江苏宜兴紫砂壶,清初传入潮州枫溪。经过30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改进,潮州手拉壶工匠的制壶工艺、选材、制泥技术都有了质的飞跃。当地手拉壶的泥料和工艺标准不仅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逐渐超越宜兴紫砂壶。
红泥火炉,举杯品茗。潮人尚饮茶,不仅对茶叶讲究,茶壶也讲究,潮州手拉朱泥壶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现清宫旧藏的潮州朱泥小圆壶,其中一把底钤单方框‘乾隆年制’四字篆书印章款,另一把器底钤有‘嘉庆年制’四字楷书印款,这也是现存最早、最为外界所认可的潮州朱泥壶。潮州朱泥壶因工夫茶盛行,成为民众生活必需品,加之其独特的成型工艺,洋瓷茶具并不能完全取代朱泥壶的地位。相反,本地和外销市场的需求促使陶瓷作坊进行大规模生产,催生出一批专业的制壶作坊。枫溪吴英武的“源兴号”及枫溪西塘章大得的“安顺号”便是这一时期代表性的朱泥壶生产作坊。
据介绍,过去较长的时间里,潮州手拉壶工艺师曾以普通的田底红泥制作朱泥壶,但透气性差、收缩率大,含铁量低。经多方探寻之后,新采用具有含铁量高、透气性大、收缩率低等优点的泥料,保鲜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手拉壶烧制过程更少变形,成就了一大批工艺大师。
以谢氏“俊合”号、章氏“安顺”号、吴氏“源兴”号、张氏“裕德堂”四大手拉壶家族为代表的潮州手拉壶工艺师,也大胆打破“技艺不传外人”的老规矩,开门广收门徒授艺。如“俊合”号,已引入现代企业经营模式,产业化水平已得到全面提升。
化验显示,潮汕地区的泥料属天然矿料,氧化铁含量高,质地细腻柔韧而不含砂,制造出来的茗壶,质地坚实,颗粒结构疏朗,表面平滑,能保持透气而不透水,保鲜性能和保温性能好,具有耐受骤然冷热的性能,在20℃—150℃之间连续出现偏差不开裂;不含有毒物质及放射性元素,还能雕刻出精美的浮雕。
在前不久2008中国(澳门)国际茶业博览会上,广东潮州壶艺名家吴瑞深的手拉壶艺表演引起了参观者的极大兴趣,他的制壶技艺令现场观众无不惊叹。观众通过近距离了解潮州手拉壶的制坯过程,充分领略壶艺的独特魅力。
吴瑞深是潮州市工艺美术师、陶瓷艺术家。1934年出生于潮州市枫溪制壶世家,是潮州百年老字号“源兴炳记”的第四代传人,从事手拉壶的研究创作至今已有50多年。
据吴瑞深介绍,潮州茗壶的成型手法迥异于宜兴紫砂壶,它采用的是古老的辘轳手拉方法,其成形过程需将泥料自下向上伸延且内外翻转,构成塑造技艺的运动空间。成型时手指和手臂相对捏、压、按、挤,促使坯体绞转。从而塑造运动的快或慢、沿弧线止旋或沿直线上提、按压或捏挤,使器物的形态或端庄、圆弹,或挺拔秀丽,或节奏鲜明,或韵律柔美,显示出技艺美与形态美的融合。手拉成型法具有灵活多变,随意而就的特点,造型的变化,能在一刹那间完成。[5]这是潮州手拉壶的独特之处。
据了解,潮州手拉朱泥壶是“中国瓷都”的一朵奇葩。近年来,随着潮州陶瓷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潮州手拉朱泥壶也从默默无闻中脱颖而出。作为潮州传统制壶艺术,经过吴瑞深等老一辈著名陶瓷艺术家多年的研究和创新,在中国瓷都潮州发展成为一个新的陶瓷门类和标志性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