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镏子俗称“打家伙”,是土家族特有的民间器乐。全套镏子由小锣(又叫勾锣)、头钹、二钹、大锣四种打击乐器组成的。有些曲子有唢呐和班固伴奏。它凡遇土家婚嫁迎娶、逢年过节、调年摆手等喜庆场合都不可或缺的。甚至有些当地人没事打镏子自娱,所以在民间广为流传。
打镏子是广泛流传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聚居区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民间音乐又称民间歌谣,简称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组合、精湛的技艺、丰富的曲目,深受群众喜爱。打镏子和民间风俗密不可分,是土家族民俗的有机组成部分。每当土家人举行婚嫁、节日庆典、房屋落成、祝寿等重要仪式活动时,都少不了打溜子的热闹声响。打镏子在土家山寨世代相传,是风格独具的民间音乐艺术瑰宝。
土家“打镏子”是一种独立的打击乐演奏形式,演奏时场面非常热烈、欢快。乐器由鼓、锣、钹、马锣四件组成。仅这四件打击乐器就能够演奏出丰富多彩、动听如歌的曲牌,表现自然环境、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及禽兽的动态等,没有一身过硬的演奏功夫是难以做到的,没有深人的观察是难以表现的。土家民间艺人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将一首首曲牌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湘西土家族打镏子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起丰富的曲牌,并在乐器使用、表演形式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传统的打镏子主要用于婚嫁场合,按照婚嫁仪式的程序进行联缀表演。譬如出行接亲时演奏咏梅出行类曲牌,如《闹梅》《一落梅》等;接亲返程时演奏动物情趣类曲牌,如《八哥洗澡》《猛虎下山》等;接亲进门时演奏绘意庆贺类和吉祥祝福类曲牌,如《四进门》《四季发财》等。由于打镏子的热闹气氛和多样功能,新中国成立以来,打镏子被普遍用于土家族的民俗活动中,用于营造气氛。每当迎亲、进新居、庆丰收,以及“三月三”等喜庆节日,各村户之间常常举行竞赛,平时亦常用于自娱。
土家族打镏子是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土家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是土家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它历史悠久,曲牌繁多,表现丰富,演奏独特。打镏子主要有站立式、坐奏式以及行走式三种演奏形态。
“打镏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南土家族独有的一种器乐演奏艺术形式,民间俗称“打家伙”、“围鼓”、“打点子”以及“打路牌子”等。通常湘西土家族聚居地每村每寨都有其专属的打镏子队伍,在丰收、嫁娶以及各种节日欢庆时演出。与一般民间吹打乐相比,“打镏子”在乐器形态、组合形式、演奏技艺,乃至曲牌结构、节奏与句法、音响效果等方面都别具一格。作为土家族特色文化的一种,它与哭嫁、跳丧、摆手舞一起承载着土家文明千年的脉动,联系着土家人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在如今的土家生活中,逢年过节或娶亲嫁女,总有一支或数支打溜子队伍伴随,爆竹、牛角、土号和唢呐的鸣奏,组成一曲和谐而奇特的民族交响乐,回荡在层层山峦之中。
“打镏子”是传达湘西历史文化内涵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我们的祖先留给土家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凝聚着这个民族几千年的情感、伦理、价值观和思想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