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滩羊皮鞣制工艺是哪个地方的传统工艺?有多少年历史了?

  滩羊皮鞣制工艺是山西交城县的一项地方传统手工技艺。交城县滩羊皮鞣制工艺复杂,完全靠手工操作。有洗、泡、晒、铲、钉、鞣、吊、压、裁、缝等20余道工序。在鞣制过程中,需要加入黄糜(和黍同类的谷物)、皮硝、皂角等辅料,最后制成滩羊皮成品。

  交城滩羊皮鞣制工艺起源于明代中期,历经400余年。《中国实业志》曾记述交城毛皮业:“山西以牧羊著称,硝皮业亦随之发达。全省硝皮业之发轫,以大同、交城两地最早,在明末清初之季,已有硝皮场之经营……”,“交城皮货以滩皮为最著,制工之精美……”交城皮毛业在明、清时期达到最盛。

  据资料记载,清末民初,交城仍有一百多家皮坊,年总产值达三百一十多万块银元,当时在皮坊做工的工人达一万余人,这些人中交城城区常住人口只有两千余人,其余九千余人都是外来打工者。

  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出版的《最新中华形势一览图》中这样介绍交城:“土人善制牛羊皮,交城滩羊皮驰名全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交城毛皮业迅速萎缩,交通中断导致生皮无源、产品无路,再加上被侵略者掠夺产品,造成皮坊、皮店及相关金融业、服务业破产,大批工人失业后流向张家口、太原等地谋生。新中国成立后,交城毛皮业一度复苏,先有“合记”皮坊开业,小批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地方国营交城毛皮厂”,交城滩羊皮鞣制技艺得到传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破产,交城滩羊皮鞣制工艺濒临失传危境。

  滩羊皮革的鞣制就是用鞣质对皮内的蛋白质进行化学和物理加工。它通过一系列的鞣制工艺,并采用一些化学药剂,使牛、猪、羊等动物生皮内的蛋白质发生一系列变化,使胶原蛋白发生变性作用。鞣制后的皮革既柔软、牢固,又耐磨,不容易腐败变质。所以鞣制后的皮革可用来制各种皮制的日常生活用品。

  通过滩羊皮鞣制工艺处理的交城“滩羊皮”毛质细润轻柔、洁白如雪、光泽如玉,毛锋长并有波形弯曲,有的多达九道。轻轻一抖,犹如风摆垂柳,又好似水纹波浪。滩羊毛纤维细长均匀,绒毛轻柔蓬松,富有弹性,也是制作毛毯、披肩、围脖、毛衫等的高级原料。

  用滩羊皮制作的男女冬装,既轻柔暖和,又美观大方,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交城“滩羊皮”以其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风格驰名世界。在欧美市场,妇女冬季时装常用毛皮,雍容华贵,十分时髦。

  建国后,交城县成立了“地方国营交城裘皮厂”,交城滩羊的鞣制技术得以传承。但该厂80年代因经营不善破产,交城滩羊皮老技工年龄都呈老龄化趋势,后继乏人,技术濒临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