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你知道安徽六安瓜片怎么做的吗?里面的学问你了解多少?

  六安瓜片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六安瓜片茶源于六安茶。早在唐代,《茶经》就有“庐州六安(茶)”之称;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农政全书》里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明代李东阳、萧显、李士实三名士在《咏六安茶》中也多次提及,日“七碗清风自六安”“陆羽旧经遗上品”,予六安瓜片极高的评价;到了清代,六安瓜片被列为贡品,产量达到顶峰。六安瓜片制作技术是六安茶农长期生产经验和劳动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六安瓜片的历史渊源,多年来许多茶叶工作者寻根溯源,略有所获。较为可信的传说有二个。

  一是说,1905年前后,六安茶行一评茶师,从收购的绿大茶中拣取嫩叶,剔除梗朴,作为新产品应市,获得成功。信息不胫而走,金寨麻埠的茶行,闻风而动,雇用茶工,如法采制,并起名“封翅”(意为峰翅)。此举又启发了六安市一家茶行,在齐头山的后冲,把采回的鲜叶剔除梗芽,并将嫩叶、老叶分开炒制,结果成茶的色、香、味、形均使“峰翅”相形见绌。于是附近茶农竞相学习,纷纷仿制。这种片状茶叶形似葵花籽,逐称“瓜子片”,以后即叫成了“瓜片”。

  二是说,麻埠附近的祝家楼财主,与袁世凯是亲戚,祝家常以土产孝敬。袁世凯饮茶成癖,茶叶自是不可缺少的礼物。但其时当地所产的大茶、菊花茶、毛尖等,均不能使袁世凯满意。1905年前后,祝家为取悦于袁世凯,不惜工本,在后冲雇用当地有经验的茶工,专拣春茶的第1~2片嫩叶,用小帚精心炒制,炭火烘焙,所制新茶形质俱丽,获得袁世凯的赞赏。此时,瓜片脱颖而出,色、香、味、形别具一格,故日益博得饮品者的喜嗜,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名茶。

  六安瓜片又称片茶,以其形美、色绿、香浓、味醇而称誉于世。六安瓜片是由单片叶制成,不带芽和梗,其处型直顺完整。叶边背卷平摊,形似瓜子而得名,色泽翠绿,附有白霜,汤色清绿明澈,味鲜醇回甜,叶底黄绿明亮,尤以高浓清香沁人。用开水沏泡,形如莲花。

  六安瓜片的鲜叶必须长到开面才采摘。鲜叶通过扳片,除去芽头和茶梗,掰开嫩片、老片。六安瓜片的嫩片、老片分别杀青,生锅、热锅连续作业,火温先低后高。特别是最后拉老火,炉火猛烈,火苗盈尺,抬篮走烘,一罩即去,交替进行。抬篮一招一步节奏紧扣,地珍配合默契,如跳古典舞一般,煞是好看,实为中国茶叶烘焙技术中别具一格的火功。

  六安瓜片加工工序为采摘、杀青、烘干。

  1.采摘鲜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四叶,采摘回来的鲜叶经过摊凉、散热,再进行手工扳片,将每一枝芽叶的叶片与嫩芽、枝梗分开,嫩芽炒“银针”,茶梗炒“针把”,叶片分老嫩片,炒制“瓜片”。扳片的好处是既可以摘去叶片,分开老嫩,除杂去劣,又可以通过扳片起到轻萎凋的作用。

  2.杀青分生锅与熟锅,炒茶锅口径约70厘米,呈30度倾斜,两锅相邻,一生一熟。生锅温度为100℃左右,熟锅稍低。投叶量约100克,嫩片酌减,老叶稍增。鲜叶下锅后用竹丝帚或芦花帚翻炒1~2分钟,主要起杀青作用,炒至叶片变软时,将生锅叶扫入熟锅,整理条形,边炒边拍,使叶子逐渐成为片状,用力大小视鲜叶嫩度不同而异,嫩叶要提炒轻翻,帚把放松,以保色保形;炒老叶则帚把要带紧,以轻拍成片。炒至叶子基本定型、含水率为30%左右时即可出锅,及时上烘。

  3.烘干分毛火、小火、老火。毛火用烘笼炭火,每笼投叶约1.5千克,烘顶温度为100℃左右,烘到八九成干即可。拣去黄片、漂叶、红筋、老叶后,将嫩片、老片混匀。小火,最迟在毛火后一天进行,每笼投叶2.5~3千克,火温不宜太高,烘至接近足干即可。老火,又称为拉老火,是最后一次烘焙,对形成特殊的色、香、味、形影响极大。老火要求火温高、火势猛。

  木炭要先排齐挤紧,烧旺烧匀,火焰冲天。每笼投叶3~4千克,由两人抬烘笼在炭火上烘焙2~3秒钟,即抬下翻茶,依此抬上抬下,边烘边翻。为充分利用炭火,可2~3只烘笼轮流上烘。热浪滚滚,川流不息,实为我国茶叶别具一格的烘焙技术。每烘一笼茶叶要烘翻五六十次以上,烘笼拉来拉去,有人形容其“火光冲天,热浪滚滚,抬上抬下,以火攻茶”,成为一道引人人胜的景观,直烘至叶片绿中带霜时即可下烘,趁热包装。

  “六安片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绿茶系列之一,居绿茶家族之首。根据现代药理学的研究结果,绿茶有利于预防和抑制癌症。有利于心血管疾病的保健和治疗;有利于减肥,清理肠道脂肪;有利于清热燥湿,排毒养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