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安吉白茶是什么茶?是怎么加工的如何炒制的?

  安吉白茶属于“绿茶”范畴,是一种罕见的白化品种。它的历史起源于唐代陆羽的《茶经》和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之后的350多年间,明朝再也没有发现白茶。直到1930年,在安吉县孝丰镇马铃冈发现了数十株野生白茶树,然后从野生母树发展成17万亩茶海。安吉白茶手炒的每一道工序都有特殊要求,杀青条对温度和湿度有严格要求,对手感和手法要求很高。安吉白茶的特点是白、活、香、鲜、清。茶汤清澈透亮,充满新鲜,香气高而持久。

  安吉白茶是一种特异的茶种,它是特定的优良生态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变异茶树,属绿茶类。安吉白茶属于“低温敏感型”茶叶,是在特定的白化期内采摘、加工和制作的,所以茶叶泡后,其叶底也呈现玉白色。安吉白茶以白、活、香、鲜、清为特色,其鲜叶、干茶均叶白脉绿,颜色鲜活,茶叶汤色清澈、透亮,鲜味十足,香气高而持久。

  安吉白茶手工炒制过程分为:采摘、摊放、杀青理条、初烘、摊凉、复烘、收灰干燥七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特别要求,其中鲜叶只能用春茶前期二十来天的鲜叶,采摘一芽带一片或二片真叶,不带奶叶、鱼叶。由于叶片极薄,茎梗粗,杀青理条对温度有苛刻要求,否则非焦叶即红梗。做到叶不焦,梗不红,而又要保持叶张完整,除要求有正确的温度外,还要保持苛刻的湿度,需要较高的手感和手法。

  安吉白茶因枝头刚长出的嫩叶缺少叶绿素,色白如玉,被安上“白茶”的名,但在制作工艺上却是实实在在的绿茶,杀青必不可少。

安吉白茶的主要制作工艺分为如下几点:

  (1)采摘  安吉白茶应分批多次早采、嫩采、勤采、净采。明前茶要求一芽一叶。芽叶成朵,大小均匀,留柄要短。轻采轻放。竹篓盛装。竹筐贮运。

  (2)摊放  及时摊放,厚度均匀,不可翻动,避免阳光。摊放目的,一是提高安吉白茶品质。二是便于炒制,摊放时间手抓柔软为宜。

  (3)杀青  安吉白茶制作技艺高温杀青,先高后低,通过高温250—300℃左右,破坏酶的活性。防止红梗、黑梗。茶叶下锅后听到炒芝麻似的爆声即为杀青适温。投叶量:七槽每锅1.6斤,时间2分钟。

  (4)理条  杀青后,逐步提高转速,锅内温度降低,时间3分钟。

  (5)烘干  安吉白茶制作技艺初烘:烘干机温度100℃左右,时间:10分钟。摊凉:15分钟。复烘:温度80—90℃,低温长烘。

  (6)保存  茶叶干茶含水分控制在6%以内,放入冰库,温度0—5℃。冰库取出的茶叶三小时后打开,进行包装。

  安吉白茶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一棵茶树变成一个产业,从几亩发展成17万亩,“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安吉白茶不仅美了生态,更让农民增收致富,让百姓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安吉白茶作为一个成功的茶产业,是安吉白茶“文化底蕴、品种特征、产业类型”为主要内容的品牌发展史,也是安吉县长期以来以品牌塑造作为切入点的一个品牌由弱到强的产业发展史。

  由于手工炒制技术难以掌握,加工批量小,速度慢,一般用机器炒制代替。安吉县溪龙乡只有陈守彬、钱义荣等人掌握了白茶手工炒制技艺。安吉县溪龙向已经开始培训白茶手工炒制技能,进一步继承和推广这一传统手工制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