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果脯,又称“京味果脯”,其传统制作工艺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经过宫廷膳食的改良和推广,制作技艺固定下来并流传下来。制作的“北京果脯”工艺精湛,技艺独特,色泽鲜艳,清澈透明,酸甜可口,爽口滑润,香甜可口,果香浓郁。是北京宫廷与民间饮食文化有机融合形成的独具北京特色的地域特产。
果脯制作与食用最早的记载可上溯到三国时代,当时人们为解决鲜果不耐保存的问题,将鲜果浸入蜂蜜以防腐、保鲜、增添甜味,蜜渍过的鲜果可视为果脯最早的雏形。
北京果脯北京果脯制作技艺源自宫廷御膳房。明清时期,为了保证皇帝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果品,宫廷御膳房的厨师们将各季节所产的水果,分类浸泡在蜂蜜里,并逐渐加入煮制等制作工艺,又经改良与提升,制作技艺逐渐被固定、传承下来。
清朝时,北京果脯制作技艺由宫廷传入民间,民间以北方特有的桃、梨、杏、枣等为主料制成果脯,有桃脯、杏脯、梨脯、苹果脯,还有金丝蜜枣,去核后加松子、核桃等,此时北京果脯制作达到鼎盛。
1955年12月,包括聚顺和、聚成永、三顺、天合在内的北京果脯老字号合营,成立北京市公私合营果脯厂,后改名北京市果脯厂。1996年,在北京市果脯厂的基础上组建北京红螺食品集团。2006年,“北京红螺食品集团”更名为“北京红螺食品有限公司”。
北京果脯选料好,工艺水平高,加工细,产品色好、味正、柔软爽口。北京果脯不仅色美味香,而且大体上保留了原果所含有的营养成份。比如两斤鲜枣加工成蜜枣后,仍可保留维生素乙二千毫克以上。北京蜜枣对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有良好效果,苹果脯具有补脑养神,防积食、中和过剩的胃酸和促进肾脏分泌的功能,梨脯可以清痰止咳、润肺清心,解疮毒酒毒,桃脯、李脯、杏脯均有促进血红蛋白再生的作用。
工艺流程
选料,主要是选产地、选大小、选采摘时机。
原料初加工,有分级、清洗、去皮、二次清洗、切分、去籽巢和花把等工序,该步骤是奠定果质量的最基本的环节。如杏脯制作的初加工,要对鲜杏进行挖核处理,即采用手工方法,用刀沿果缝切入果肉,深至果核,使果实与果核分离,这种被挖核后的果实称为“碗子”。
清洗护色,将经过初加工的果料,根据其大小的不同,放入浓度为0.5%的盐水中清洗半分钟至2分钟不等。清洗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果料的色泽,去掉在初加工过程中切分水果时形成的铁氧化物,保持水果表皮原色。
制作果浆、入缸酵香,通过果浆浸泡,轻微发酵,提升果脯风味增强果香,即根据不同果料,用不同品种的果糖,采用不同比例配制的糖液,在缸中压实后加以密封封存。不同果料、不同季节发酵的时间也各不相同,以保持果实的新鲜程度,防止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的流失。
制作饴糖,该步骤对保留与提升原果风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糖制,该步骤要经过煮制、一次打入凉糖液、二次打入凉糖液、三次打入凉糖液、出锅、移果和掏缸、浸泡、捞缸,制作过程要求精细,保证果脯充分“吃”糖,使制得的成品“不返砂、不流糖”。糖制过程主要是为了保证果品原料原有的水分得以排除,而糖分及果味得以保存。煮制方法分为一次煮成法和多次煮成法,制作苹果脯、沙果脯、枣脯等多采用一次煮成法,而制作桃脯、梨脯、杏脯等含水分多的果脯则采用多次煮成法。糖煮过程均有严格的糖液浓度、浸渍时间,捞缸控糖等要求,任何细节的处理不当都会造成果脯的品质受损。
烘制,该步骤有烘烤、倒屉、翻屉、出房、抠屉等工序。如苹果脯的烘制时间一般要在30小时以上,每隔固定时间就要进行一次倒屉、翻屉,以保证烘制均匀。烘制完成后要将果脯带屉“出房”,一般翻转、倒扣12小时以上,保证制品彻底凉透才算烘制完成。烘制结束后,还要对果脯进行抽检,通过“辨其色、观其形、品其味”,查看果脯是否块型完整,确保色泽鲜艳,果料润泽、不黏不干。
整形成品,果脯制作完成后,要去除杂质、分级、整形包装、检验出厂,还需按照规格标准进行成品包装,一般的包装方法采用内衬牛皮纸,再垫蜡纸,以防止成品受潮、风干或粘箱。传统包装方法多采用硬纸盒包装,内衬蜡纸或玻璃纸。
北京传统蜜饯制作技艺的发生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反映了人们的饮食习俗和特点,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不仅保持了水果的原有风味,而且更具可食用性。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具有一定的科学和实用价值。北京果脯是人们对饮食文化的追求。在制作的过程中融入了人们的饮食观念,所以有一定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