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上海梨膏糖制作,有多少道工序?有多少年历史了?

  “卖梨膏糖咧……”这熟悉的叫声留在了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里。老城隍庙里的梨膏糖是糖的一种,也是很受欢迎的止咳糖。梨膏糖是老上海人的集体记忆。味道甘甜,有止咳化痰的功效。可谓是老牌的“保健食品”。随着时间的变迁,梨膏糖的制作技术逐渐被人遗忘。

  上海老城隍庙梨膏糖,自唐朝盛传至今,有历史记载从咸丰五年起,已有160余年历史。经历了清代民国、抗战、新中国,作为百年老店中传统的梨膏糖,遵循药食同源的中医理论,取百草之精髓,熬传统梨膏糖,给芸芸众生带来了健康。

  相传唐初名相魏徵,侍母甚孝。因母经常咳嗽气喘,故朝中常派太医给魏母诊治,终不见疗效。开草药煎服,其母嫌味苦而不肯服用,以致病情加重。视此情景,魏徵焦虑万分。一日,家人从市上买来不少梨子,魏母素喜吃梨。略懂医道的魏徵,思忖何不用梨汁加糖配上药物。于是,掺入杏仁、川贝、茯芩、桔红等,熬成膏状服用。果然,口味甚好,异香扑鼻,魏母乐于服用。不久,咳嗽痊愈。消息传开,朝廷内外有患咳嗽者都向魏徵求教良方。魏徵也乐于施人,便将处方和熬制方法一一传授。

  此后,达官贵人和黎民百姓竞相炮制,广为流传,逐渐发展成为今日的老城隍庙梨膏糖。

  据介绍,熬制梨膏糖均使用紫铜锅,上海老城隍庙梨膏糖的配方以药食同源为根基,取百草之精髓,是纯白砂糖(不含饴糖、香精、色素)与梨膏、苦杏仁、川贝母、枇杷叶、紫菀、前胡、制半夏、款冬花等十四种中药熬制而成,医学界将之评定为:“配方合理,药性平衡,应用广泛,新老久咳,少长咸宜”;口感甜如蜜、松而酥、不腻不粘、芳香适口、块型整齐、包装美观;而一般糖果则是由白砂糖、饴糖、香精、色素等熬制而成。

  梨膏糖的制作过程主要是配料、翻砂、熬糖、浇糖、平糖、划糖、划边、刷糖、翻糖、掰糖等十三道工序。

  熬一锅糖需要45分钟,需不停地搅拌,还需集中注意力时刻关注锅内气泡的大小,考虑温度的变化,待气泡又小又密时,就要用手去摸糖浆,看是否达到135度左右,两指相触是否可以拔丝,但随着温度计的发明,不必再以身试温。

  浇糖、平糖、划糖、划边和刷糖,主要是梨膏糖浆熬煮后浇到木板上,所做的一系列的工序;浇糖时要均匀,平整时不能高低错落,要在控制的温度中适度操作;划糖与划边力求手稳,刀落时要静气平和,刷糖后板面上的梨膏糖要求干净,上面周围没有糖屑。

  翻糖、掰糖和包装也是需要思想集中的步骤;把划好刷好后的梨膏糖整个翻过来,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操作者平心静气,容不得半点马虎,否则会前功尽弃,之前的步骤都得重头再来;在掰糖时要柔中带刚,一丝不苟,认真对待。

  包装也很关键,祖上传下来的梨膏糖的包装纸一般都花色不艳丽,主要的原因是包的不是塑料纸,而是玻璃纸;这种纸透气性强,使用它们包装的产品才不容易变质发霉,保质期还有所延长,这种古法制作的梨膏糖保质期有6个月之久。

  如今上海老城隍庙梨膏糖在上海家喻户晓,是上海著名的传统土特产。历史悠久,深受全国各地消费者的喜爱,尤其受到有着深厚老上海情结的海内外华人的喜爱。他们总是会带一些产品来和他们的亲戚分享这份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