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土家族打溜子主要分布地 土家族打溜子分布在哪些地方有什么特点

  打溜子是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主要分布在湘西酉水流域土家族聚居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4县的68个乡镇。土家族打溜子跟土家族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土家族人的结婚、寿筵等大事都离不开打溜子,年节喜庆要打溜子,特别是土家族的传统舍巴日更是少不了打溜子。打溜子的历史悠久,曲调众多,技艺精湛,表现力丰富,是土家族特有的艺术形式。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组成的打溜子乐队,能将各类乐器的技巧融于一体,并充分发挥每件乐器的演奏技艺,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一般由3至4人合奏,为此也有“三人溜子”、“四人溜子”之分。“五人溜子”是后引入汉族吹管乐器唢呐而成,它将吹打结合在一起,增添了喜庆欢乐的气氛。

  那么土家族打溜子分布在哪些地方有什么特点呢?

  打溜子是土家族特有的打击乐,历史悠久。从现今“月蚀”时,保留在土家族人敲盆击鼓、驱逐所谓“吞月”之“天狗”的古俗来看,打溜子可能源于原始渔猎时代。人们捕猎动物时,为庆兴大家会敲打捕鱼狩猎的工具和锅、碗、盆、壶、勺、碗等“家伙”,所以至今,土家族仍称打溜子为“打家伙”。在铜铁器时代,铜铁“家伙”被取代只是时间问题。锣和钹的使用显然是很晚的。从打的曲牌全无曲谱,只是以摸拟自然来体现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可看出其原始古朴性。

  据《土家族简史》记录。早在约210年前,打溜子从湖南石门跟湖北的鹤峰、松滋等地传入五峰。艺人多为非专业乐手,平时分散在各个村落,从事农耕和表演艺术。随时由班主召集去参加丰收喜庆、节日活动及民间习俗等仪式的演奏活动。

  打溜子在湖南湘西州酉水流域土家族聚居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4县历史悠久,曲牌丰富,艺术风格独特,与当地群众生活习俗紧密相联,新年玩灯、迎亲嫁娶、祝寿送匾、造屋上梁等民俗仪式活动必不可少。“打红不打白事是土家族打溜子的最基本的原则”!它既有观赏价值,又具有理论研讨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家族的这种民族打击乐得到了党、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关怀和重视。特别是湘西土家族打溜子专家田隆信、黄传瞬等人搜集整理出版了打溜子曲目,多次参加省、中央的民族歌舞汇演,获得多次奖励。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打溜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其音乐和表演特点如下:

  (1)形式多样,技法灵活。充分利用速度、音色、力度、节拍的变化,将各种曲牌有机地连缀成套,加上乐手精湛的演技,使其表现出各种生动的形象和趣味。

  (2)节奏清新活泼,节奏变化频繁。乐曲多以一个板式为基础,间以各种节拍变化。乐曲段落的起承及节拍变化通常以1/4节奏转换,流畅自由,具有稳定感而又不乏趋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