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乐舞是朝鲜族传统舞蹈之一,广泛流传于朝鲜族民间。“农乐舞”俗称“农乐”,流行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朝鲜族聚居地区。历史可以追溯到古朝鲜春播秋收时祭祀仪式中的“踩地神”。“农乐舞”是集音乐、舞蹈、歌唱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民间艺术。由假面舞、小鼓舞、长鼓舞和象帽舞组成。所有表演完成需要几个小时。
朝鲜族农乐舞的组成有哪几个部分又是怎样的一种舞蹈呢?
农乐舞是中国朝鲜族流行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朝鲜族的宗教仪式歌舞。原始种族的狩猎劳动和祭祀活动已经形成。随着农耕时期水田劳动的发展,农乐舞蹈日益丰富和完善,并作为促进生产的手段被传承下来。从古至今,雇农和小农往往以农乐队为中心,团结在一起,用农乐和舞蹈带动农耕生产和生活。从此成为农民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一种组织形式。
朝鲜农乐舞蹈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舞蹈和哑剧的形式进行矫情表演;另一种是在新年伊始和收获季节举行的群众表演,表演热烈而丰富的传统舞蹈。届时,每个村庄都将派出自己强大的“农乐舞”舞蹈队参加当地的庆祝活动。舞队的最前方,由"令旗"和一面写有"农业为天下之本"的"农旗"为先导,随后是一名在队首敲打"小锣"担任总指挥的男子。在他的带领下,手拿"太平箫"、"喇叭"、各种鼓类乐器的乐队、各种乔装人物,组成"农乐舞"舞队的仪仗部分。接下来是要表演'小鼓舞'、'扁鼓舞'、'长鼓舞'、'扇舞'、'鹤舞'、'象帽舞'、'面具舞'、'哑剧'的演员。《农乐舞》由十二个部分组成。有年轻男子表演的“小鼓舞”,舞童表演的"叠罗汉",多人表演的传统"扁鼓舞",男女都可表演的"长鼓舞",多人持大型花扇表演的源于古代"巫舞"的"扇舞",假形舞蹈"鹤舞",以及最后压阵的男子"象帽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