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晋南威风锣鼓起源 晋南威风锣鼓有什么特色

  晋南威风锣鼓,原名“锣鼓”,俗称“家伙”,是流行于山西晋南的一种民间打击乐艺术形式。晋南威风锣鼓起源于尧舜时期,历史悠久。表演起来鼓声如雷鸣,粗犷豪放。钹音清脆,荡气回肠;锣鸣镗镗、排山倒海,融音乐、舞蹈、技艺于一体,富有民族特色,体现了民族精神,有“天下第一鼓”的美誉。

  晋南威风锣鼓起源是因为什么仪式有什么特色?

  威风锣鼓演奏始于尧舜时代。帝尧把他的两个女儿许配给舜为妻。从此,两个女儿以以夫舜所在的万安村为婆家,以父亲尧居住的羊獬村为娘家。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娥皇和女英回父母家,万安村的族人敲锣打鼓为他们送行,羊獬村的族人敲锣打鼓迎接他们。这种仪式流传了几千年,演变成了今天的威风锣鼓。晋南威风锣鼓主要流行于山西省临汾市区及霍州、洪洞、浮山等县。

  晋南威风锣鼓是一种将音乐、舞蹈和技艺有机结合的综合性鼓舞艺术。是锣鼓表演艺术的基本功,讲究“帅、漂、脆”。表演时,手、眼、身、步、头要相互协调。表演奏者在敲击大鼓、锣、钹中倾情舞动,把自己生命的律动和祈求丰收的愿望都融会于表演之中。表演者配合默契,整齐划一,气势磅礴,威风凛凛。强奏时,鼓声震天;钹光闪烁;轻奏时,又如春雨滋润禾苗,给人们带来愉悦与鼓舞,从而增强求得好年景的信念。正如《易·系辞》中“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的意境。

  威风锣鼓由鼓、锣、钹、钗四种乐器组成。是一种没有弦乐参与的清音乐。威风锣鼓有一套丰富多变的锣鼓点,能表现多种情绪和气氛,即锣鼓经,是演奏锣鼓时要遵循的规则。民间艺人在阅读锣鼓经时,以其独特的方言节奏和自己对锣鼓的理解,津津有味地读着乐谱。至今,一些乡镇的锣鼓队还在继续使用原始记谱法,这是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口耳相传、倾心教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