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打柴舞是海南三亚黎族最具代表的民间舞蹈之一。在黎语里叫“转刹”、“太刹”。起源于古崖州(今海南省三亚市)的丧葬习俗。打柴舞有一套完整的舞具和跳法。舞具由两条垫木和几对小木棍组成。跳舞时,平行于地面上摆放两条木垫并相对隔开2米左右,木垫上架几对小木棍。木棍两端由几个人手持,相向而行,上下左右,交叉拍击,发出强烈有力的节奏。舞者在木棍中,来回跳跃、蹲伏,模仿人类劳动条件和各种动物的动作和声音。
黎族打柴舞起源有什么故事舞具跟跳法又是怎样的呢?
在远古时期,由于黎族先民生产力低下以及对自然的崇拜,他们相信人死后灵魂可以升天,相信灵魂不死。所以,他们并不会因为人的死而感到太过悲伤和痛苦。而是为之起舞,一方面保护逝者,另一方面安慰生者,同时也是祈求死去的祖先保佑子孙。打柴舞原是黎族先民祭祀时使用的丧葬舞蹈,用于保护尸体、驱赶野兽、安抚和祭祖。起源于古崖州(今海南省三亚市)。是黎族古老而悠久的舞蹈,深受黎族人民的喜爱。侧面体现了黎族人民劳动智慧和历史记忆。
打柴舞有一套完整的舞具和跳法。舞具由两条垫木和几对小木棍组成。跳舞时,在地面上平行摆放条个相距2m左右的木垫,木垫上放几对小棍。木棍两端由几个人手持,相向而行,上下左右,分合交叉拍击,发出强烈有力的节奏。舞者跳进木棍,来回跳跃、蹲伏,模仿人类劳动条件和各种动物的动作和声音。打柴舞由平步、磨刀步、搓绳小步、小青蛙步、大青蛙步、狗追鹿步、筛米步、猴子偷谷步、乌鸦步等九个相对独立的舞步组成。舞蹈节奏感强而有力,动作古朴粗犷,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打柴舞十分具有有娱乐性,是开展群众文体活动的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