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北路梆子形成 北路梆子唱腔有什么特色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是山西北部大同、朔州、忻州及内蒙、河北部分地区的地方传统戏剧,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清初,蒲州梆子北上,在忻州扎根后,逐渐形成了北路梆子。北路梆子的唱腔、旋律、念白与蒲州梆子相似,但一般音调较高。后来受河北梆子影响,特别注重唱功,创作了很多花腔。

  北路梆子形成于什么时期唱腔有什么特色?

  北路梆子是山陕梆子腔在晋北地方化的产物。明末清初,山西、陕西、河南三角地带形成了山陕梆子戏,并很快向北方传播,在山西北、中部以至绥察一线广为流布。据1937年代州“大成班”鹿蹄涧舞台1937年题壁记载,乾隆初年出现了地方班社,在嘉道时期前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清末民初,北路梆子处于鼎盛时期,大约有200个班社。在整体风格上,形成了三个地域性的流派:一是以以忻、代二州为中心的“代州道”,以通俗、精致著称,俗称“小北路”;二是以大同为中心的“云州道”,因其舒展大方见长故而被称为“大北路”;三是以蔚县为中心的“蔚州道”以苍劲有力著称,俗称“东路”。

  北路梆子的唱腔结构属于板腔,分为慢板、夹板、二性、垛板、流水板、三性板、倒板、滚白、介板、花腔等。传统伴奏乐器有文、武场之分。文场乐器有梆胡、二弦、三弦、四弦、笙、笛、唢呐等。武场乐器由板鼓、马锣、铙钹、手锣、梆子、战鼓、堂鼓、碰铃、小音锣等组成。北路梆子的唱腔深受蒲州梆子的影响,具有高亢、浑厚、稳健、粗犷的特点。同时与当地民间曲调相结合,形成了“咳咳腔”等自成一体的演唱风格,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充分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淳朴、淳朴、宽厚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