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调(又名大油梆、大梆戏)是豫鲁两省的地方传统戏曲之一。大平调起源于明朝中叶,主要流行于豫北、鲁西南、豫东、皖北、冀南一带,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大平调的唱腔属于梆子腔系统,因比山东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的音调低,故称大平调。其音乐板块结构多与豫剧相同,艺术风格较豫剧更为粗犷、火爆。大平调在黄河以北广大地区影响很大,逐渐形成了东路大平调、西路大平调、河东大平调三个支派。
大平调有什么起源故事又有哪些特点?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濮阳下堤艺人集资捐粮,仿官宦朝服制作麻布箱衣,正式登台演出,改名为开州平。仅在濮阳县就有几十个这样的凳头戏班,最终发展成为大平调的一个主要支派。1820年前后,东路大平调通过东明县传到菏泽和曹县一带,吸收了山东民间武术和山东梆子等地方戏曲表演节目,逐渐使平调山东化,形成了大平调这一独立的剧种。清末民初,在黄河南北两岸的广大地区活跃着十几个大平调班社,并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的三个地域流派分支。一是以开州(濮阳)为中心的开州平,二是以滑县为活动中心的西路大平调(亦称滑县大平调),三是以东明为活动中心的东路大平调。
大平调的唱腔音乐属于梆子腔系统,是一种板式变化体。在音乐板式结构上与山东梆子、豫剧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艺术风格远比豫剧粗犷,相对更有山东地方特色,尤其是东路调。大平调的唱腔与山东梆子大致相同,但发声一般都用真嗓惟慢板、拐头钉等板式起板时,尾声使用极高的假嗓。大平调的表演程式多样,夸张中不失真实,豪放中更求完美,粗中有细,刚柔并济,个性鲜明。在表演实践中,大平调艺人曾吸收民间武术套路,真刀真枪在舞台上表演,可谓独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