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雁北耍孩儿起源 雁北耍孩儿曲调唱腔有什么特点

  雁北耍孩儿,又名咳咳腔,起源于山西省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应县一带。以金元时期流行的“般涉调·耍孩儿”的曲调为基础,并受到其他戏曲音乐和民歌的影响。雁北耍孩儿曲调古朴、婉约,豪放细腻,乡土气息浓郁。在笛、笙、管、弦的配合下,优美动人。其表演形式纯属是舞台表演,擅长唱、做、念、打综合艺术中以舞见长。传统唱腔在一出戏里,基本上是将主曲(平曲子)多次重复演唱,属单曲体的联套形式,旋律委婉流畅,音质浑厚铿锵,便于抒发悲壮的感情。

  雁北耍孩儿起源有哪些说法其曲调唱腔有什么特点?

  雁北耍孩儿又称“咳咳腔”,是一种古老而珍贵的剧种。有700多年的悠久历史,比京剧早500年。是戏曲梨园中的一朵奇葩,被专家誉为“戏曲史上的活化石”。至于耍孩儿戏形成的民间传说,专家考证有较多的传奇色彩和情趣性,有两种代表性的说法:一种是:汉代王昭君出塞,目睹沿途荒凉景色,思乡心切,途经山西大同,夜宿琵琶小店,弹琴而歌,哭哑歌喉。当地百姓为纪念昭君,遂模仿昭君嘶哑歌喉及曲调演唱。因袭她的悲凄哭声,辗转流传,便成为这种曲调。第二种是:唐朝时,唐明皇得一子终日啼哭不止,屡医不治,下人请来一班艺人演唱小曲,皇子听后破啼为笑,唐明皇大喜,赐此小曲名为耍孩儿。

  雁北耍孩儿的曲调古朴、婉约、豪放、细腻,充满乡土气息。在笛、笙、管、弦的配合下,优美动人。其演出形式纯属舞台表演,在唱、做、念、打综合艺术中以舞见长,传统唱腔在一出戏里,基本上是将主曲(平曲子)多次重复演唱,属单曲体的联套形式,旋律委婉流畅,音质浑厚铿锵,便于抒发悲壮的感情。耍孩儿戏的唱腔很有特色。它的传统唱法是使用后嗓子,即声音从喉咙后部发出,接近佛教曲调。这一点与佛教声腔比较接近,这种发音法善于表现悲凉的场景。每句唱词前习惯多用“咳腔”,“咳”在词前。其他山西剧种的“咳腔”一般在词后,但耍孩儿的“咳”多在词前。第一句唱词中的咳腔有唤起听众兴味之感,第二句唱词前的咳腔,有承上启下作用,既为上句补不足,也给下句做铺垫。这种唱法在戏曲中颇为罕见,故又被称为“咳咳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