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临武傩戏形成 临武傩戏表演有哪些

  临武傩戏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在古代傩祭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形式,被称为中国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傩祭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表演的主要特点是角色头戴柳木做成的假面具,装扮成鬼神歌舞,表现鬼神的生平事迹。其表演涉及民间信仰、音乐、舞蹈、工艺美术等范畴。临武傩戏与其他地区相比,更有自身的特色。

  临武傩戏形成于什么时期其表演有哪些?

  临武傩戏形成于大明成化年间的临武县大冲乡油湾自然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逐渐恢复。傩戏只在每年的正月演出,场地在室外,且不固定。傩戏祭祀活动的“拨兵请神”在山上进行,程式中的“行程”必须要游村走巷,环山神游。祈福“斩小鬼”必须在村外三叉路口进行。傩戏是禁忌女性参与的,傩神的角色男女都有,均是由男性扮演。一般称为“傩神”,都戴着民间习俗中带有驱邪作用的樟木雕刻的面具。傩戏表演的背景布置、装饰、图案、经幡等都具有神异和通幽冥的意味。表演的进程伴有香烛焚烧、三牲果品呈供、酒茗的敬奉,渲染着浓郁的幽秘气息。这是傩戏的重要特征。

  傩戏的表演节目分为傩仪(又称傩祭)、傩舞和傩戏。每遇家宅不幸、人畜不旺、逢遇凶险或老人祁求高龄、满寿时要还“阳寿愿”;未满寿已逝的、寿期后要还“阴寿愿”;夫妇求子女、如愿后还“子童愿”等情况,即可举行傩仪活动。傩仪表演的程序有法师请神、念经、读愿牌、卜卦、开光点眼开启傩神面具,造桥拨兵,过参庙,游山和傩神落马归位。傩仪的整个过程弥漫着对神灵的敬畏和感恩,映射出需求神佑的俗世心灵和试图改变命运的苦难诉求。傩舞、歌唱、对话贯穿于傩戏之中。傩戏是演员扮演神恩角色,演绎神的故事,有情节、有舞蹈、有对话、有唱腔的一种戏剧。通过近乎人性的“神灵”故事表演,表达乡邻对神恩的感戴和敬畏,同时又借“神灵”的表演,增添应对苦难和灾害的信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