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提线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客家人称“吊线戏”,据传梅县提线木偶戏是明朝万历年间,由江浙地区经福建闽西上杭传入,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中国少有的提线木偶艺术之一。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粤东客家地区的民间艺术融合和借鉴,融合传统汉剧、汉乐、客家山歌、民间小调等于一体,并将现代音乐、歌舞等元素融入表演,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木偶表演艺术,具有文学、音乐、表演、舞美、造型等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堪称客家文化艺术的“活化石”。。
梅县提线木偶戏起源于什么时期其造型特点有哪些?
梅县提线木偶戏,客家地区旧称“吊线戏”,古时也称“傀儡戏”,始于汉代,兴于唐代,盛于宋代。早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由江浙地区经福建上杭传入梅县,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建国前有《乐天尧》、《奏吉祥》、《荣华堂》、《富天彩》、《合一声》、《乐升平》6个提线木偶戏班,常年活跃于本地城乡各地及邻近的闽、赣周边地区。
梅县提线木偶的造型十分精致、生动逼真、形体高大。单个木偶的高度约为70cm,其脸谱和服装风格与汉剧和京剧基本相同。传统的提线木偶只有3到5根线来操作。经过后世的不断改进和发展,现在每个木偶基本都需要12根弦来控制。特殊的木偶更达20余根之多,且有硬线、软线之分。表演时,木偶的动作全凭演员在高台通过手指连线操纵完成,有时一个指头要操纵3根以上的线路,并通过由软及硬、由硬至软的不断切换变化,使得木偶表演活灵活现、格外逼真。角色又为生、旦、丑、公、婆、净6大行当,表演程式包括唱、做、念、打4大类。其唱词、念白等主要采用中州官话和客家方言;唱腔以汉剧中的“二黄”、“西皮”板腔为主,并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吸收本地区戏曲、民间山歌等的音乐的技巧进行行腔、变腔,其独特唱腔“傀儡腔”正是在吸收客家民间小调的基础上衍生出的新腔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