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提线木偶戏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紫金县的木偶戏属于提线木偶。1885年,由龙窝镇宝洞村邓木村从福建引进,成立了荣华堂戏班。到清末民初,活跃在紫金县及周边五华、惠阳、陆丰等地乡村的有荣华堂、崇华堂、新艳华等8个木偶戏班。紫金布袋戏用客家话演唱,唱腔音乐来源于粤剧、花朝戏唱腔、民间小调和民间小调、山歌曲调。曲牌有20多种,各具特色。
紫金提线木偶戏是什么时候从福建引进的其唱腔有哪些曲调衍生而来?
紫金提线木偶戏属提线木偶类。1885年由龙窝镇宝洞村邓木村等从福建引进,成立了荣华堂戏班。到清末民初,活跃在紫金县及周边五华、惠阳、陆丰等地乡村的有荣华堂、崇华堂、新艳华等8个木偶戏班。
紫金提线木偶戏用客家话演唱,唱腔音乐来源于粤剧、花朝戏唱腔、民间小调及山歌曲调衍生而来。曲牌有20多种,各具特色。唱词、道白自然。舞台语言典型化,通俗易懂,大量运用客家的俚语、歇后语、双关语,并通过插科打浑、一问一答、一唱一和以达到特有的艺术效果。伴奏由管弦乐和打击乐组成,指挥由司鼓担任,管弦乐部分由唢呐领奏,二胡、高胡、扬琴伴奏,打击乐部分由鼓、木鱼领奏,斗锣、小锣、大钹、小钹等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