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泉州提线木偶戏起源 泉州提线木偶戏其造型有什么特点

  泉州提线木偶戏是福建泉州的传统戏剧,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传统戏剧形式。其主要发源地是泉州,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代。古时称为“悬丝傀儡戏”,具有巫文化和“人神沟通”的特点。同时,传统提线木偶戏采用木偶头雕刻手法,隐含了民间信仰及婚丧喜庆等习俗,是泉州人民和闽南语系地区人民生老病死礼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泉州提线木偶戏起源于什么时期其造型有什么特点?

  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线戏”、“木人戏”等。在泉州和闽南语系一带,俗称“傀儡戏”、“嘉礼戏”。有学者称之为“泉腔傀儡戏”,其与远古巫文化关系甚密,本为“丧家乐”,汉代成为“贯彼五行、超诸百戏“的独特表演艺术,晋唐时随中原移民南迁入闽。唐末五代即已在泉州地区流行,历经宋、元、明、清、民国,从未间断。历经千年不间断的传承与积累,泉州傀儡戏仍保存700余出传统剧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特剧种音乐“傀儡调“(包括“压脚鼓”、“钲锣“等古乐器及相应的演奏技法),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和精美绝伦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

  提线木偶的造型由木偶头、胸腹、四肢、提线跟勾牌组成,高约70cm。偶头以樟、椴或柳木雕刻而成,五官表情丰富,内设机关。胸腹竹制,手分文、武,脚分赤、靴、旦,勾牌与关节间连接长约1米的提线。木偶结构完整,做工精致,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刻和粉彩工艺。其轮廓清晰,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时期的雕刻和绘画风格,侧重于夸张与变形,强调个性和表现力,是中国国内外的民间工艺珍品,其中江加走的木偶雕刻被列为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