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我国有多少民族服饰列入非遗

  少数民族历来擅长歌舞,在歌舞仪式中也需要能代表民族特色的服饰。少数民族的服饰色彩鲜艳,图案古朴,富有浓郁民族风味。我国拥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是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完整的发展体系。从语言到人物到服饰,他们的服饰都特别有民族特色。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的服饰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真正的穿在身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有多少民族服饰列入非遗

  民族服饰是指每个民族自身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服饰,也可称为地方服饰或民俗服饰。在一些民族国家的城市生活中,人们在日常的时间虽然多以西装打扮为主,但在节庆、宗教仪式、国家典礼和其他正式的场合中,则会以民族服饰打扮出现,通常在服饰上的一些装饰品中可以推断出穿戴者的婚姻状态、社会或宗教地位等。民族服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原材料、纺织加工、印染技术、刺绣技术、图案纹样、色彩表现、饰品工艺、文化价值等因素。2008年,共有15个民族的民族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面就挑了几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服饰,一起看看他们是如何拥有不为外人所知的习俗和美丽。

  布依族一直生活在我国南盘江、红水河流域,附近山地灾害较多。复杂的地形为布依族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屏障。布依族是从古越人发展而来的。他们的服饰也沿袭了古制,保留了古老的特色,与古唐装相似。男子着衣衫,女子穿宽裙,由于布依族生活的地区天气十分炎热,所以他们的服装也尽可能的以散热宽松为主。以蜡染、挑衣、刺绣手法为主要手法。

  布依族男女生大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衣服。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和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蓝黑色百褶长裙,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带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饰物。那里的女子们习惯一次套穿好几条裙子,系一条黑色镶花边的围腰带。她们在结婚之前会将自己的头发盘在头顶上,等结了婚,则用由青布和竹笋做成的“假壳”包在头上。

  而主要来自大凉山区的彝族同胞,他们的服饰受居住地气候特点的影响,彝族服饰的季节性不强,一般由纯羊毛手工制成,色彩艳丽丰富,款式也十分多种多样,用大量的刺绣进行装饰。居住在山区的彝族,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名为“擦耳瓦"的羊皮披毡,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织成,长至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黑色。

  彝族女孩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满15岁,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换掉女孩子的裙子,为她梳起“双辫”,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要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

  而来自我国东北的鄂伦春族,因为气候非常寒冷,所以常以鹿、狍、犴等动物的外皮制作。人们喜欢戴帽子,上面缝上各种装饰和彩穗;姑娘戴缀有珠子、贝壳、扣子等装饰的头戴;男子则戴狍头皮帽,穿乌拉;智慧的鄂伦春人甚至还会用鱼皮缝制衣物、鞋子。

  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也是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正是由于我国有着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也才使得我们的文化如此丰富,如此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