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常山战鼓其名因何而来你了解吗?有多久历史了呢?

  常山战鼓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成型,明代开始在民间流行。常山战鼓是一种由鼓、大钹、中钹、小钹、锣等打击乐器组成的民间清宫鼓,主要用于广场表演。

  国家级非遗正定常山战鼓,与山西威风锣鼓、兰州太平鼓、开封盘鼓并称“中国四大名鼓”,其历史悠久,战国时期已具雏形。鼓声响起,时而如雷霆万钧,惊天动地;时而似万马奔腾,所向无敌;时而又急转直下,欢快清脆。鼓手腾挪跳跃,鼓钹上下翻飞,鼓槌彩绸飘舞,气势雄浑,让人精神振奋。常山战鼓不仅继承了古代的恢宏气势,同时也具备了现代的美感,富有极强的艺术性与观赏性。

  常山战鼓不仅继承了古代的恢宏气势,也具备了现代的美感,富有极强的艺术性与观赏性。锣鼓艺术是我国较为常见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它分布广泛,在河北、天津、山西、上海、河南、湖北、山西等地都有流传。虽然各地所用乐器不尽相同,但大都以锣、鼓、铙、钹等大音量打击乐器为主,节奏激越鲜明,演出场面壮观,艺术风格以气势磅礴、威武热烈见长,主要在各种民间吉庆、典礼场合演奏。

  常山战鼓是流行于正定县的民间锣鼓表演艺术,因正定在历史上属常山郡而得名。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正定县志》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常山战鼓就已具雏形。宋元时期,正定成为当时全国的演艺中心,战鼓的表演也已非常成熟。进入明代以后,常山战鼓进入兴盛时期,形成表演套路清晰、规模宏大的特点,在民间广泛流传。

  “常胜将军”赵子龙就是正定人。相传,他当年作战时,每次都亲自擂鼓助威,士兵们在他的鼓声中奋勇杀敌、勇往直前。后来,一些退役的士兵回到家乡,就把战鼓也带了回来。为了让自己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作战场面,也为了让晚生后辈记住赵子龙这位忠贞报国的英雄,士兵们对鼓的喜爱感染着身边的百姓,一传十、十传百,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常山战鼓。

  常山战鼓作为正定民间艺术的优秀代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鲜明的艺术魅力。建于隋朝的正定隆兴寺大佛石座上,就刻有古人击鼓的浮雕。《正定县志》也对当时的情景做过生动的描写:“城市村墟,锣鼓无虚日”“市井箫鼓喧闹,鼓声不绝,相塞于途”。可见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也多雄壮战鼓之声。

  常山战鼓是由演奏打击类乐器组合而成的民间锣鼓,俗称架鼓,是艺术特色鲜明又具有较高娱乐与审美价值的一种民间花会项目。它与山西威风锣鼓、兰州太平鼓、开封盘鼓并称“中国四大名鼓”,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常山战鼓队编制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人,由单鼓、大钹、小锣、串铃等打击乐器组成。常山战鼓表演方式十分灵活,伴随着各种鼓点套路而形成不同的舞蹈套路,舞蹈套路变化多样、出奇,动作性更强。

  表演时,鼓手用彩绸将鼓系于腰间,每个鼓手各挎一鼓,站成一定的队形,或站成圆圈,或一字排开,或排成三角形。在锣、钹等的伴奏下,鼓手叉腿、仰头、挺胸,腾挪跳跃。他们手执一对涂有红漆鲤鱼状的鼓槌,两臂圆抡,或击鼓边,或两槌互击,鼓点千变万化,系有红绿绸带饰物的鼓槌上下飞舞,鼓点声时而如雷霆万钧,惊天动地;时而似万马奔腾,所向无敌;时而又急转直下,欢快清脆。同时,鼓手伴以翻打、出手、搓音、绕脖、挽花、蹦跳等动作,舞姿气势雄浑优美,让人目不暇接、精神振奋。

  常山战鼓曲牌繁多,大多由独立的锣鼓段子连缀组合而成。根据普查统计,常山战鼓的传统曲牌主要有《大传帐》《二传帐》《迈大步》《点将》《幺二三》《打栅子》《反接毛》《大得胜》《小得胜》《鸡上架》《猴爬杆》等。

  常山战鼓是正定古城鼓乐文化的重要遗存。保护它有助于了解和研究中国民间鼓乐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表演的曲调和套路基本都是当地特有的。战鼓传承严格,有家传和以师带徒两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