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汉服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有哪些

  汉族传统服饰始于黄帝时代,发展于东周、秦汉时期,在宋明时期达到顶峰。汉服以中国礼仪文化为核心,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体系。不同时代的服装造型不同,是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的直接体现。汉服是中国的传统服装。在传统节日或文化活动中,很多人会主动穿上汉服,表达对汉服的喜爱,传承传统文化。目前汉服制作技艺相关的非遗传承人有徐州市鼓楼区汉服设计制作技艺传承人杜梅、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波、汉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琪等。

  汉服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有哪些?

  汉族传统服饰是华夏先辈高度智慧和艺术才能的结晶,是几千年以来社会成员彼此融洽相处的媒介,也是华夏民族共同的发明创造。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恢复汉服不仅是为世界服饰文化增添光彩,更重要的是可以延续中华文明,重建同胞对中华文明的信心。

  服装设计师杜梅被评为“徐州市鼓楼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汉服设计制作技艺传承人”。优雅的齐胸裙,宽袖,优雅的长袍.在杜梅的汉服工作室,一屋子的复古服饰让人恍若穿越到了汉唐时代。在徐州,几乎每部舞台剧都有杜梅设计的服装。从现代京剧《九月菊》、现代柳琴戏《血色秋风》、陕西铜川秦腔《照金这片天》、豫剧《淮北好人》、音舞剧《永远的小萝卜头》,到中国·徐州第一汉乐《汉乐华章》、音舞剧《淮海儿女》、现代柳琴戏《矿湖情缘》、情景剧《汉风飞扬》、《大风歌》、梆子戏《汉宫悲秋》……

  多年来,杜梅成功地为许多表演艺术家和节目主持人设计制作了精美华丽的服装。无论是汉的庄重、晋的飘逸、唐的热烈,还是宋的文秀、明的中和,都被她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景剧《汉风飞扬》中,仅人物就有100多个,从仕女、侍卫、百姓、百戏、舞龙、婚嫁,到刘邦、项羽、吕后、戚夫人……展示人间百态和大汉盛世王朝。杜梅和她的团队赶制这批服饰仅用了15天。

  “做每一件衣服都像是在刻画一个人物,仿佛让故事中的人物走下去。”《汉风飞扬》刘邦和戚夫人的汉服也是她这几年设计制作的服装中最喜欢的。在刘邦回乡的场景中,穿着的衣服颜色以黄色为主,印染蓝色的龙,体现他的身份是布衣天子,展现他对百姓生活的牵挂。为了展现戚夫人的个人魅力,杜梅选用了玫红色作为服饰底色,清新脱俗,而且迎合当下人审美,看着很舒服。

  当被问及永清汉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的起源时,赵波说,“北宋末年,我的祖先迁到永清县南岔口村,家里的女眷大都会裁剪;晚清时期,我的曾祖父绘制了一个《福本子》,记录了家族积累多年的服装服饰纹样;抗日战争时期,我的祖父赵树田是村里抗日武装领导,他为队员们制作了大量汉族传统服装;1987年,我的父亲赵永红、母亲赵庆芝在霸州市创办了‘永红制衣店’,加工制作传统服装及布艺品,这是他们第一次将传承了数百年的家族技艺带出家门。”后来,随着现代服装服饰兴起,顾客越来越少,赵波的父母只得改行。

  虽然他的父母改行了,但传承的种子在赵波的心中生根发芽。他从小就和家人一起学习汉服制作技艺。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正式开始学习绘画。后来,他来到天津美术学院附属中学学习。求学期间,赵波收集了大量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汉服。2007年,赵波考入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从此正式踏入汉服研究领域。从本科到研究生,赵波研究了中国不同地区的汉服制作技术和文化。还参与了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研究工作,撰写著作《汉族民间服饰谱系》《中国袍服史》。

  “传统汉服包括首服(帽、巾、冠)、云肩、鞋履、荷包等。这件汉服是清代富贵人家的主妇穿的,面料是缎子,整体设计样式是圆领、对襟、大袖、左右开裾,非常低调,袖口上的打籽绣针法展示了旧时工匠的精湛技艺。”在采访中,赵波向记者介绍他收藏的一件玄色缎绣蝶恋花纹夹氅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件汉服采用什么材料,使用什么针法,赵波能说出来,也能做出来。

  “汉服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它包含许多艺术形式,如织锦,缂丝,刺绣,镶绲等。工艺难度很大。”赵波说。汉服的制作工艺分为设计、选料、量体、打版、画样、刺绣等15道大工序。这些大工序又细分为上百道小工序。一套传统汉服礼服的制作周期少则3年,多则5年。可以说,制作汉服不仅需要匠人长期的经验积累,更需要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匠心。

  “传统汉服讲究立领、右衽、宽袍大袖,而在现代社会,这样的衣袖不适合工作和生活。因此,我们大胆改进,将袖子设计得更为轻便。”赵波指着他的新中装说,“当然,我们不会丢弃传统,色彩、款式、面料的选择都符合中国传统礼仪规范。在用料上,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时节选用绫、罗、绸、缎、纱、棉等,不用现代化纤织品。在制作中,每一件服装都严格按照工序逐步完成。只有这样,新中装才能经久耐穿、版型规整。男装一般为黑色或藏蓝色,款式以长衫、长袍、外褂为主,尽显庄重威仪;女装分类更为细致,色彩款式更为多变。”

  “汉族传统服装服饰制作技艺的手工性决定了其不能采用机械化生产。上世纪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这项技艺濒临失传,而且绝大多数汉族人已经不知道汉服的真实样子。另外,很少有人掌握这项技能的整个工艺流程,也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因此,保护汉族传统服饰和服饰制作技艺迫在眉睫。”赵波无奈地说道。但他并不气馁,因为无论是传统汉服还是新汉服,在国内外都有广阔的市场。

  受家庭影响,刘琪从小喜欢裁剪衣服,中学时就动手给洋娃娃做衣裳了,上大学她选择了艺术设计专业并积极加入了学校的汉服社团。纸上得来终觉浅,为进一步了解汉服文化,刘琪跑遍了全国各地的博物馆,近距离地观察揣摩过去出土的汉服实物。

  通过不断学习,刘琪不仅掌握了历代汉服样式和制作技艺的基本信息,还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作方法。刘琪说,在所有的制作流程中,制版是关键一环,它决定了最后成衣的版型是否正统。缝制的手艺决定着汉服制作是否精美。虽然没有老师教授具体的技艺,但通过不断摸索,刘琪发现,缝制过程中用到的一些针法都是相通的。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中的特色符号,内涵丰富。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汉服的美,并利用各种机会在各种场合展示汉服。这也应该是文化自信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