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汉服的起源和发展

  汉服,并不是字面意思上的汉代服饰,其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是以中华礼仪文化为核心,在汉族主要居住地,从黄帝时期到明末清初时期,经过四千多年的自然演化与民族融合而形成的独特的具有汉民族特征的服饰,其大体风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体系。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汉服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造型和符号。直到清朝时期,剃发易服的政策,才使得在中华大地存在了几千年的汉服几近消失,并且逐渐被人们遗忘。

  汉服的起源和发展有什么说法?

  汉服起源于黄帝时期,据《史记》记载:"黄帝之妻养蚕取丝,并以做衣裳"。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冠服制度。当时的服装主要为上衣下裳,上衣没有扣子,在腰部两侧有很宽的腰带;下裳遮住膝盖。到了周朝,冠服制度趋于完善,汉服基本定型,逐步呈现出交领、右衽、系带等基本特征。春秋战国时期,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影响,汉服融合了其他民族服饰的元素,主要表现为深衣和胡服。

  秦汉时期的服饰仍以深衣为主,但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到了汉朝,服饰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整体上呈现出凝重、典雅之感。魏晋时期,开放自由的社会风气外显在服饰上,使得这一时期的服饰有了潇洒飘逸之感:服饰以宽松舒适为主,袖口肥大,不受束缚。到了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服饰形态更加开放。宋代虽然在政治上相对民主开放,但其思想意识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服饰崇尚简朴、严谨、含蓄。虽大致承袭了隋唐时期服饰的形制,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在圆领袍基础上加了褙子。

  元代是汉族服饰发展的特殊时期。蒙古人入主中原后,并没有将汉族人的服饰废弃掉,而是将其与蒙古族服饰的特点相互融合,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形制:"质孙衣",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肩背挂大珠。明朝建立不久后,就力图清除之前蒙古族对汉族服饰的影响,恢复隋唐时期服饰的形制。在明朝时期棉布得到大众的喜爱,普通百姓的服饰材料也有所改良。

  此时期人们除了穿戴传统样式的帽子,还有朱元璋亲自设计的两款,全国通用。到了清朝,统治权落入满族人手中,统治者推行满族服饰,汉服开始出现断层。有典籍曾这样描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从周秦汉魏到隋唐宋明,汉服款式虽然多种多样,不尽相同,但是其中结构却是一脉相承,万变不离其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