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土族服饰有哪些文化特征

  土族服饰相对会显得绚丽多彩,纷繁复杂。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具有一般服饰所共有的民族性、地域性、时限性等基本特征,同时,作为土族文化的特殊领域,还具有与其他民族服饰文化内涵不同的宗教性、装饰性、包容性与多样性的特征。透过这些特征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土族服饰文化内涵的成因。

  土族服饰有哪些文化特征?

  一、展现信仰的宗教性

  从历史上看,宗教一直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土族宗教信仰呈多元化态势。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以后受到蒙古提倡佛教、道教、萨满教、苯教等多教多神兼容并存思想的影响,信仰出现了兼容并蓄的特征。土族服饰无论款式、造型还是色彩,都离不开宗教意识的影响。彩虹花袖衫是土族妇女较具代表性的服饰,红、黄、蓝、绿、白、黑、紫的色彩在作为装饰的同时,也是一种象征,而这种象征正是土族以自然崇拜和多神崇拜为主的原始宗教信仰的反映。土族头饰“扭达尔”中有较多类似于鸟或鸟羽毛的装饰,据说这就是从早期先民对鸟的图腾转化而来的。再比如土族装饰图案中“卐”字等佛教符号的移植,丰富了土族服饰的式样,也强化了服饰文化的内涵。可见,萨满教、佛教、道教本身丰富的文化内容,使土族的服饰文化具有了较为强烈的宗教性。

  二、追求华丽的装饰性

  在人类服装的发展中,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服装的实用性大于装饰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服饰的装饰性逐渐超过了实用性,这样,浓郁的装饰味道成为民族服饰的又一特征。土族服饰装饰虽然非常繁缛,但大多具有象征意味。装饰的繁缛象征着主人的财富,而精致的服装与饰品又成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正如贾谊所说:“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势位”。土族地处于边远的西陲之地,社会发展较为缓慢,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土族人对美的追求,从土族先民吐谷浑“妇女裙襦辫发,缀以珠贝”到20世纪初种类颇多的“扭达尔”再到今天的“七彩袖”,足可以看到这个民族对美孜孜不倦的追求。土族的装饰可分为头饰、耳环、手饰、腰饰、衣饰(刺绣)。饰品琳琅满目,种类繁多,做工也较为精细,土族人因地制宜,尽可能地用一切有利条件装饰自己,以满足自己的审美追求。

  三、不同地域的包容性

  实践表明,各民族的服饰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正如各民族的文化都是在与各方文化的融汇贯通中得以进一步完善的一样,土族服饰亦是如此。在土族服饰中,我们到处可以看到异族文化的影子。例如:同仁地区妇女所带的珊瑚银板头饰就是受到了蒙古族的影响。《蒙古鉴》记载:“妇女蓄辫两条,垂于左右,饰以珊瑚珍珠,耳悬圈环,手套钏镯。若已嫁者,则发辫唯一,头戴珊瑚银板。”可见土族服饰受到蒙古族服饰的影响。再比如土族妇女袍子沿边镶饰的动物皮毛,这是对藏文化的借鉴。“藏族男装一般有宽窄不一的虎皮、豹皮、水獭皮镶边,据说这种对袍边的装饰是由古代藏族先民授予藏族英雄的功勋带演化而来的”。土族在与藏族杂居的过程中对藏族的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了直接的借鉴与模仿。总之,每一次外来民族文化的渗透,都给土族服饰带来了不同的成分,而这些成分也被土族人民进行了有选择的吸收,最终与本族文化融为一体,这就呈现出土族服饰的包容性。当然,其在包容、同化这种文化的同时,仍然着力体现着它的同一性,因为这种同一性就是土族民众对精神生活的重视,也是土族鲜明的民族特色,或者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土族特色”。

  四、蕴含丰富的多元性

  虽然土族的族源到当下仍有争议,但土族族源的多元性则是不能否认的。在青藏高原漫长的历史中有羌、戎、突厥、藏、吐谷浑、蒙古等民族在这里定居,民族的分裂与整合最终促使土族这一民族共同体形成。而居住在不同地域上的土族人民对其主体先民的信仰又构成了土族内部文化现象的多样性,慢慢地这种多样性渗透到土族的服饰中,使土族服饰也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征。从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各民族的文化都对不同地域的土族服饰产生了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样式的土族服饰。由此可见,土族服饰从来都不是凝固的,它是在不断吸收异族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和丰富起来的,从异文化的角度来看,这是文化“互渗律”的表现,就土族而言,却体现了他的多样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