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锣鼓是由早期的社鼓演变而来的。“绛州的鼓、威风的锣、太原锣鼓舞大钹”是人们对山西三大鼓类的赞美。太原锣鼓的主要特点是由独特的钹、钹声组成。其粗犷豪放、雄浑激越的风格独树一帜。
太原锣鼓的产生与社火有着渊源关系,属于村社“社火”的社鼓类。目前,最早的锣鼓曲牌“社家鼓”资料源于太原市南郊范家堡、古寨村、武家庄的民间社火锣鼓。至今,武家庄的社火锣鼓仍留存着早期“社火”的痕迹,而古寨(即姑姑寨、皇姑寨)的社鼓则始终伴随着刘知远(后汉皇帝)的妹妹出入寨打社鼓的美妙传说而久演不衰。在各种各样的求神、祈雨、闹社火、庆丰收等民俗活动中,当地群众自发地组成本村的锣鼓队,打起鼓,敲起锣,满腔热情地演奏着当地世代相传的锣鼓曲牌,从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和体现着人民群众的感情、愿望和审美情趣。
建国后,迎神赛社退出了历史舞台,开始为庆典、贺功、报喜、联欢等助兴。在太原锣鼓的发展过程中,亲贤的龙灯,范家堡的背棍、台阁,西华门的耍狮子,铁匠巷、庙前街、三桥街的高跷,一家赛一家,凡此种种,没有一样能离开太原锣鼓的打击领舞。太原锣鼓在社鼓的基础上得以独立发展,同时受到晋剧“打二通”节奏的影响,太原锣鼓表现出热情、欢快、奔放的情绪。
太原锣鼓常常把竞争引入演奏,分两队对垒进行,甲队一曲终了,乙队一曲开始,或两队同时开打。这种对台演奏,越打越有劲,越看越振奋,有时演奏长达五六个小时还不肯罢休。太原锣鼓的演奏形式主要有“齐打”、“对打”、“大小家具对打”三种形式,三种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换。太原锣鼓的曲牌结构别有特色:对奏相击,一呼一应;一唱一合,相辅相成。单乐句锣鼓曲牌是太原锣鼓的主要曲式结构之一,是指某种单一乐句构成的锣鼓曲。它以某一句幅较短、自成主题的乐句,不断进行反复演奏,曲调具有回旋连贯的艺术特征。乐句锣鼓曲牌、曲谱看似简单,却常以多种演奏方法来表现,曲调生动多彩,变化多端,是太原锣鼓衡量其基本功高低的基础曲谱。此外,还有多种不同的乐句构成的锣鼓曲多乐句锣鼓曲牌等。太原锣鼓现存较有名的套曲七套,常用曲牌有50余首。最有名的曲牌有:《流水》、《双一二五》、《牛斗虎》、《狗相咬》、《旋风镲》、《水龙吟》等。所用乐器分大小两组,其乐器为大鼓、大铙、大钹,大鼓为领奏。小家什为战鼓、马锣、二钹铰子。在曲式结构和打击艺术上重章叠句、长短错落,似古典诗词的句式结构,能给人以厚重紧凑、回环反复的印象。演奏徐缓时如潺潺流水,急骤时则似大浪奔腾;轻敲时鸾铃叮当,重击时霹雳轰鸣。演奏者情态激奋,忽而抛镲亮相,忽而怀抱金瓜。音响、感情、表演交织融汇,引人入胜。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太原锣鼓有了新的变化,除鼓点更加丰富、队伍愈加壮大外,敲击动作大为奔放,衣着也鲜艳夺目,队形也有些变化,并增设一名口含哨子、双手执彩旗的指挥,增强了表演成分。
从1950年太原矿山机器厂成立了太原第一家厂矿锣鼓队开始,锣鼓演奏由过去民间社班自筹向厂矿有组织地开展,目前,太原市有较大规模(100人以上)的鼓乐团7支,有中型规模(50人左右)的鼓乐团百余支,小型规模(20人以下)的鼓乐团不计其数。但目前演奏的七套太原锣鼓曲牌中,能全部打下来的鼓手不足百人。特别是太原锣鼓独具特色的“大小家伙对打”基本已经失传,虽有鼓谱,但已无人会打,目前,在社会上普遍表演的太原锣鼓,内容仅是几段鼓曲的重复表演,且大部分是吸收了其它鼓种的曲牌,太原锣鼓自身的传统曲牌和技巧逐渐流失。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太原市实施禁炮令,锣鼓逐渐成为各种庆典活动的主角。现如今,太原人举办婚礼,喜欢邀请锣鼓队造个动静、营造喜庆的氛围,这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也是一大特色。
为鼓励太原锣鼓广大群众大胆探索、积极创新,以加速太原锣鼓艺术的不断升华和长远发展,太原市文化馆、太原市锣鼓艺术协会、山西省鼓乐文化艺术研究会、太原市锣鼓艺术创新基金会联合举办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原锣鼓》首届创新锣鼓展演有奖评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