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昔日传男不传女的嵩县大铜器如今怎么样了呢?

  嵩县大铜器起源于东汉末年的战地军乐,当地也称鼓乐铜器。是嵩县民间以铜器为主要乐器的打击乐的俗称。时至今日,嵩县大铜器在田湖镇、城关镇、库区乡、纸房镇等地仍颇为流行,粗犷豪放,节奏明快,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

嵩县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如今在嵩县演奏大铜器的班子不少,田湖镇古城村的白云山巾帼鼓乐团和洒落村的花木兰鼓乐团是其中的佼佼者。

  古城村自西汉起两次建县。据1985年版《嵩县志大事记》记载,“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建陆浑县(今田湖镇古城村),属河南郡”,“东魏年间(公元534年—公元550年),置北陆浑县(今田湖镇古城村),属洛州伊阳郡”。据传,东汉时有一知县名唐允,钟爱鼓乐铜器,后从军中好友处觅得铜器曲牌。于是,他挑选精壮男子排练,把大铜器表演用于军中庆典活动。

  后来,县城南移,古城村变为一般村庄。当时,村民大部分住草房,火灾时有发生。为了免除火灾,村民祭拜火神,建东、南、北三座火神庙,为祭祀所用。后来,祭拜火神活动渐成社火。为取悦火神,村民将舞狮、竹马、旱船等民间活动纳入祭祀活动中,后又根据祖上遗留的铜器曲牌,建三路大铜器队,以壮大社火场面。

  昔日只传男丁今有女子乐团,每年正月初七是火神出巡的日子,也是古城村祭祀火神之日。

  祭祀仪式上,全村所有男子都要披红戴绿,有的抬着火神像,有的参与大铜器演奏。大家聚集在火神庙前,先摆供、上香,祭拜火神,然后从火神庙前出发,彩旗队和铜器、高跷、高垛等民间艺术表演队跟随。其中,大铜器队是烘托气氛的主要表演者。他们先走主干道,再走小巷,最后返回火神庙,仪式十分隆重。

  1965年,火神庙被拆除,祭拜火神活动被取消,大铜器也被大家收了起来。1978年,火神社火又在当地兴起,其中的大铜器演奏作为社火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被人们重拾起来。

  从前,大铜器演奏任务全由男子承担,其演奏技法也由村中男子掌握,传男不传女的旧俗阻碍了这项民间艺术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这个旧俗被打破,任转运组建了白云山巾帼鼓乐团,其演奏人员全由农村妇女组成。在传统的站立式打法基础上,白云山巾帼鼓乐团还将舞蹈融入其中,使队形多样,增强了观赏性。

  研究价值较高亟待保护发展

  嵩县大铜器历史悠久,对研究民间打击乐的起源和发展有较高价值。

  嵩县大铜器既有历代保留下来的传统曲牌,又有现代新创作的曲牌,有的节奏欢快,有的缓慢抒情。嵩县大铜器主要乐器有大鼓、中鼓、盘鼓、边鼓、锣、镲、铙等。传统曲牌有《四牌》《慢四捶》《长香》《绝牌》《得胜鼓》等,新创曲牌有《白云天鼓》《农家乐》等。

  但学习玩大铜器的人数逐渐减少,大铜器的表演无法形成文化产业,也缺乏政策支持和必要的保护措施。嵩县大铜器发展一度陷入低谷。现在,嵩县大铜器被列入我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古老而珍贵的民间艺术又焕发了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