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皮影戏,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会津津乐道,因为他们年轻的时候就能明显的感受到皮影戏的魅力。皮影戏的表演者通常用蜡烛光把做好的“纸人”在照射在幕布上,他们躲在幕后操纵纸人,用其表演故事,同时配以弦乐来营造合适的氛围,让人身临其境。表演者用皮影戏演绎了无数精彩的故事,但还有一个关于皮影戏本身的非常感人的故事。
皮影戏其中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皮影戏始于汉代,兴于唐、盛于宋代。
挂着白色的幕布,演奏着乐器,灯光映照下五彩缤纷的世界,说唱中道出人间的悲欢离合,皮影戏,流传于民间的古老艺术,有人说,皮影戏始现代电影的始祖,在没有电视的年代,夜幕降临时,坐在广场上欣赏皮影戏,成了属于那个年代人的回忆。
相信对皮影戏有所了解的人,对陕西皮影都不会陌生,陕西皮影与中国皮影戏有着最早的渊源,它保留着民间说书的种种痕迹,是陕西多中地方戏曲的前身,经过千年的发展与演变,陕西皮影流派极多。
按唱腔风格不同,可分为东、西、南路三路,尤以东路碗碗腔一派最为古朴,分布在咸阳以东的华县、大荔一带,至少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影人小巧精致,唱腔多变细腻,陕西皮影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配乐时而高亢,时而婉转,唱腔时而激昂,时而缠绵,色彩斑斓的皮影,在光的映射下,你来我往,嬉笑怒骂,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太阳光和物体影子之间的变化关系。日晷利用光与影记录时间的流逝,而皮影,在这光与影的交错中,诉说千古往事。
关于皮影戏的起源,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影于地上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剪成李夫人的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完龙心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