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皮影戏历史悠久,形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普及于民国。是中国三大皮影戏体系之一潮州皮影戏的唯一遗存。一直在民间生存、发展,有古代闽南语系的基因,又得海陆丰民间习俗的孕育,唱腔音乐丰富,地方特色浓厚,绘画、雕刻精致,表演生动逼真,优雅可观。
陆丰皮影戏起源于什么时期?
根据现有史料记载,陆丰皮影戏起源于西汉,宋·耐得翁《都城纪胜》、孟元考《东京梦华录》、明·高承《事物纪源》都有作详尽记载。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剧本《荔镜记》第六出“五娘赏灯”就记述有影戏,唱“打锣鼓动乐抽影戏”的记载。
明代《碣石卫志;民俗卷五》的手抄残本,对当时陆丰影戏做了详尽的记载。据陆丰陈氏族人陈维尧先生(熟悉地方史)说:“影戏是南宋末期由闽南移民带到今海陆丰地区,明万历年间,闽南漳浦县陈天隐移居海丰县坊廊都将军池村(今陆丰市内湖镇内湖村)后,创办有皮影戏班。到了明代末期,内湖、南塘、甲西等地也有了影戏的班社。”
清初,其它地方的影戏遭到空前大劫,但僻处陆丰的影戏,未受到波及。清末,影戏班社增至20个左右。
建国前夕的战乱时期,其他戏剧大部分停鼓散班,皮影戏班仍活跃在周边乡镇,可见皮影戏的群众基础深厚,有较强的生命力。新中国成立后,陆丰皮影戏得到了复兴和发展,在绘画、音乐、制作、表演、效果及舞台灯光等方面,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