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皮影戏的演变和发展

  孝义皮影戏,由皮影艺术的雕刻、绘画而来,经过了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其古朴绚丽、多姿多彩,是隐藏在民俗文化中的艺术之花,这也让孝义获得了“戏曲之乡”的美誉。据史料记载,孝义皮影戏在宋金时代已有班规、雕簇者存在,说明孝义皮影在宋金时代已发展成熟。据专家考证,孝义皮影起于战国,是中国最早的皮影发源地之一。

  皮影戏的演变和发展有哪些说法?

  早在北宋时期,孝义就有了皮影戏剧团,还有而且还有专事影人雕簇的艺人,可与当时的京城汴梁相媲美。1980年夏,在孝义新城东北隅发现的一座北宋末期的古墓内,共两侧壁画上就有数个儿童,有的吹着唢呐,有的手持影人,于草坪上玩耍的描绘。1953年以前在孝义张家庄发掘的一座元代古墓里,墓壁上也有8幅纸窗影人,并有“元大德二年五月王同乐影传家共守其职”的落款。这说明从元代开始,孝义已有影艺世家。史载,明朝武宗正茂三年即1508年,在北京举行过一次百戏大会演,当时就有皮影戏班的演出。现在孝义北独村居住的武海棠先生家,相传已有七辈人操作皮影戏,如今他家的皮影班社,农闲时仍外出演戏。

  清代是皮影戏的鼎盛时期,孝义皮影班社达到60余个,皮影雕簇技术更为精湛,剧目日益丰富。因皮影戏演出灵活轻便,富有神奇的幻想,清嘉庆年间,王妃和阿哥们还把皮影召进皇宫,出资置买戏箱,重金聘请艺人长期演出。在乡下,则有平遥、祁县、太谷数县的商贾,聘请孝义艺人搭班说戏,或远去宁夏、内蒙、河北、辽宁,为山西籍的商人演出。比如艺人杨二楞定居宁夏,张贤保历河北、辽宁、黑龙江演出,终身未归,在孝义影戏界颇负盛名,为后世传师。至清末民初,孝义皮影戏出现了极为兴盛的黄金时代,著名艺人比比皆是,如王宝栋竿工精熟,操技藏神。张立广铜音铁嗓,月惊星迷。井润元专说闺门戏,人称“小姐班”。李付德擅长喜闹剧,誉为“哈哈班”。此外还有张万年、于吉荣、宋广德、耿富有等一大批青年艺人各显千秋,蜚声一时。

  抗日战争爆发后,孝义皮影戏团的许多艺人都加入了革命队伍,成为解放区各个革命剧社的文艺人才。全国解放后,孝义的皮影社团还有10余家,后归文化局所管,即现在的孝义碗碗腔木偶剧团。现在孝义保存的旧戏台有110多座,其中很多是演皮影戏的专用戏台,皮影戏在群众中仍有很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