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泰山皮影戏起源于什么时期

  泰山皮影戏是山东皮影戏的重要代表之一,起源于清代,声腔种类丰富。既继承了早期山东皮影戏的“摩调”,又广泛吸收了泰安当地流行的其他民间戏曲唱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声腔体系。泰山皮影戏属于典型的口传民间艺术,演出没有剧本,演员完全靠记忆表演发挥,其演出剧目较为丰富,尤以《泰山石敢当》系列剧为代表。

  泰山皮影戏起源于什么时期?

  泰山皮影戏起源于清末泰安城东的翟氏家族。翟氏先祖是泰安城东人,大约在翟氏之前三代就已开始从事早期泰山皮影艺术的相关活动。

  清末,翟氏家族受泰安当地地方戏曲和泰山神话传说的启发,开始从事皮影戏表演活动。起初是自娱自乐、家族式的表演活动。后来随着皮影戏制作技术和表演技艺的逐渐成熟,翟氏家族开始尝试着把皮影艺术作为谋生的手段,经常在东岳庙会、香会、乡村大集等地方演出。当时,泰山皮影戏的影人多用纸张制作,不过由于演出活动频繁,纸制影人容易破损,翟氏先祖开始用牛皮或驴皮制作影人。

  清末民初,泰山皮影戏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其演出遍布泰山周边地区。这一时期,泰山皮影戏的声腔由原来较为单调的山东梆子唱腔和地方小调,逐步丰富演变为老调、鼓调、南调、琴调、垛子板等,并且随着观众艺术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影人的制作工艺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是泰山皮影戏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第五代传承人刘玉峰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把主要的工作放在《泰山石敢当》系列剧的创作上,创作出《石敢当战独角》等经典剧目,使泰山皮影戏的地域文化品格和风格更加突出,进一步确立了其在泰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