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故乡记忆的,不仅仅是城市生活的烟火,还有传承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洛江布袋木偶戏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戏剧艺术,历史悠久,传承有序,深受老百姓喜爱。在洛江区罗溪镇,就有这样一位木偶大师,他的生活早已离不开木偶表演舞台。
方寸小舞台指掌大乾坤
作为布袋木偶戏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罗溪人黄德模从1980年高中毕业就在泉州木偶剧团学艺,如今已从事布袋戏表演近40年,创作了《宝珠记》《弓鞋记》等题材丰富的戏目,其独特的表演风格更是赢得了一大批忠实观众。
走进黄德模家中,他热情地展示起了自己的家当。一个不起眼的小木箱,却装着另一片精彩天地,各式各样的木偶、配饰琳琅满目,一件件精致的木偶服装用红布包裹着,透出些许岁月的痕迹。黄德模一一展示、介绍,如数家珍。
说着说着,黄德模现场表演了起来。他一边操纵木偶,一边吟唱,每一个动作都干净利落,迅捷而又不失细腻,栩栩如生的木偶在他手里活灵活现,一举一动都在指尖上流转着。
据介绍,泉州布袋木偶戏,闽南俗称之为“掌中傀儡”“手套式木偶”,其班社被称“掌中班”。有别于唱北调的漳州北派布袋戏,它以泉腔演唱,又被称为“南派布袋戏”。在表演形式上,它吸收了大量的闽南地方音乐、地方语汇及民间传说故事、谚语、掌故等口传文学,保留了诸多闽南民间文化精华,素有“千斤道白四两曲”之称,在福建木偶戏剧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黄德模的演艺生涯中,他见证了泉州布袋木偶戏的发展。“那时候在泉州木偶剧团边看边学,演出足迹遍布永春、德化及周边地区,一去就是半个月。在当时,布袋戏有着较好的生存空间,每到一个地点演出,附近的村民都赶来看戏。”说起以前的日子,黄德模神采飞扬。
然而在当时,布袋戏还不足以成为他养家糊口的技艺,没有演出的日子还要靠养蜂来增加生活收入,这样的生活模式一直持续至今。“时代变迁,许多剧种开始走向没落,泉州市内比较正宗的南派木偶剧团也已经所剩无几。”黄德模说道。过去,布袋戏是他的谋生技艺,如今却是他难以割舍的情怀,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
非遗进校园薪火代代传
近年来,罗溪镇综合文化站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保护,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掌中木偶进校园活动,邀请黄德模给孩子们带来最正宗地道的布袋戏,手把手教授孩子们表演技艺,让他们感受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非遗进校园这活动很好,孩子们也都很感兴趣,偶尔看小朋友表演布袋戏还别有一番趣味。”他表示,孩子们为这古老的艺术形式注入新鲜的活力,成为传承的希望。
同时,黄德模受邀成为《罗溪讲古》栏目的讲古人,定期在罗溪镇综合文化站演出,讲述罗溪本土特色的地情故事、民俗故事、身边故事以及生动有趣的五色话,以闽南方言脱口秀的方式,深入挖掘罗溪传统文化内涵,传送新时代正能量,意义非凡。
好在像黄德模这样执着的人,在时间的沧桑中,依然以一颗赤子之心,顽强地走在这条路上。让布袋木偶戏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思想,让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依然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