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汤山镇后牛坊村,有一种叫花钹大鼓的传统花会,结合钹和鼓两种传统乐器,以欢快的舞蹈动作进行表演。这种独特的花会表演不仅是昌平区著名的花会项目,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后牛坊村曾有多档花会,如五虎棍、耍叉(开路)、舞帆、高跷、花钹大鼓等。但其他花会都已沉寂多年基本失传,唯有“花钹大鼓”硕果仅存。
后牛坊村“花钹大鼓”,属花钹中的“文钹”,原名称“雷音圣会,子弟花钹”,百姓俗称“大鼓会”,据传是清朝乾隆年间,有一山西洪洞县逃荒到后牛坊的白胡子老人,教给当地村民的。由于后牛坊人也来自山西洪洞,出于对先人的怀念,便将这档民间艺术流传下来。
"花钹大鼓"表演以鼓、钹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时由人敲打鼓面直径73厘米、高36厘米的大鼓,再由人边击打直径17厘米的小铜钹边舞蹈。
鼓谱有"长行鼓""老八架""隆通通""上调、下调"和"三钹起鼓"等10余种,每套鼓谱都以"长行鼓"鼓点相串联。音乐节奏有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五拍子等。配合鼓乐的节奏有弹跳、换跳、自转、对钹、扔腿接钹等各种舞步。
在花钹大鼓中,鼓、钹、舞同出一辙,声、情、貌高度统一。鼓既用于指挥,又充当伴奏乐器;钹既参加伴奏,又是舞蹈道具。表演中鼓带钹声,钹追鼓点,明快活泼、自然灵动。舞蹈以膝颤的律动贯穿始终,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后牛坊村的花钹大鼓,有着风光的历史。1957年3月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获得优秀节目最高奖;同年,为欢迎捷克斯洛伐克总理威廉·西罗基访华进行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彭真市长接见;并曾参加十三陵水库建设工地的慰问演出、苏联中国红十字会移交庆贺等多次演出。
近年来,后牛坊村花钹大鼓因技谱缺乏整理,会首和老艺人年事已高,传承出现危机,亟待抢救。
看过花钹大鼓表演的人们都知道,花钹大鼓的表演队分三个年龄段,有小学表演队、中年表演队和老年表演队。
中、老年演员好找,由后牛坊村的村民自愿报名参加,每到傍晚,后牛坊村的健身广场上灯火通明,热闹非凡。但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大,一些难度较高的动作又难以完成,传授技艺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为了使花钹大鼓的表演后继有人,传承人郝维栋、高如常等人开始在小汤山小学、中学里传承花钹大鼓,让花钹大鼓成为体育课内容,让学校成为“花钹大鼓”的示范基地,说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高如常强调必须原汁原味儿,坚持口传心授!
根据教育部新课程方案,昌平实验学校小学部还开设了“艺术教育特色”的花钹大鼓校本课程,采取育人的做法,旨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间舞蹈“钹鼓”
它以富有表现力和魅力的表演形式以及鲜明的艺术风格,在我市民间舞蹈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流传至今深受人们喜爱,期待这一传统民间舞蹈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