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安塞腰鼓为何会被称为贯穿千年的生命鼓舞?

  鼓槌落下的那一瞬间,空气似乎爆裂了。一百多名头系白羊肚手巾、腰扎红腰带的汉子,打着腰鼓,纵情跳跃。战鼓轰鸣,红绫飘扬,黄土飞扬,气势磅礴......安塞腰鼓震天吼。

  “安塞腰鼓是根植于黄土地的艺术。”多年致力于研究安塞腰鼓的学者张新德说:“在古代,安塞地处边塞,山沟很深,自然条件恶劣。然而,越是困难,歌曲和艺术就越多。人们应该用强有力的腰鼓来表明他们藐视贫困和征服贫困的愿望和意志。”

  千百年来,无论安塞腰鼓随着时代的变迁赋予什么新的内涵,自强不息、乐观向上、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如一。

  安塞腰鼓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源于战争、祭祀,后演变成汉族民间娱乐活动,是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体现了陕北汉子剽悍、奔放,极具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陕甘宁兴起的新秧歌运动,使安塞腰鼓得以发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布达佩斯举办的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安塞腰鼓荣获特等奖,从此扬名海外。

  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是安塞五绝之一(腰鼓、剪纸、农民画、民歌、曲艺),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将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等融为一体。表演可由单人或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鼓声震天,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随着安塞腰鼓逐渐闯出了知名度,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学习和传承的队伍。安塞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殷宇鹏说:“我们建立起传承人电子档案和15个传习所,还让安塞腰鼓进入全区中小学的体育课堂,从娃娃开始传承民间艺术。”

  安塞区白坪街道冯家营村村民周志战在2018年5月登上了冯家营村“千人腰鼓大舞台”,成为一名专业腰鼓手。在冯家营村,像周志战这样的专业鼓手有246名,他们用酣畅淋漓的腰鼓表演吸引众多游客。2019年,“千人腰鼓大舞台”接待游客46万人次,依靠文旅产业户均增收约7000元。

  “腰鼓对于土生土长的安塞人来说,不仅是我们从小接触和传承的文化,现在还成为很多人增收致富的手段。”周志战说着拿起鼓槌敲打起来。这鼓声从几千年前的古战场传到新世纪;这舞步从黄土高原的山麓跳到了世界舞台;这种精神从腰鼓手的脸上蔓延到每一位观众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