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攻鼓子是流传于武威的一种民间鼓舞。其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具有民族性和艺术性。有着典型的西方酷乐乐舞遗风,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深受当地人喜爱。
凉州攻鼓子最早是古代生活在河西地区的月氏或乌孙等某个少数民族的鼓乐舞,已有近2000多年的历史。少数民族素来骁勇善战,能歌善舞。凉州在历史上是众多少数民族的汇聚之地,凉州由此也成为民族文化融会交流的大舞台,其中乐舞艺术便成为凉州人民劳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凉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而“军鼓”则是军队之魂。《荀子·议兵》记载,古代征战时,军队“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一鼓作气、重振旗鼓、偃旗息鼓等成语,均与古代军队作战有关。敦煌莫高窟第156窟中,还存有一幅汉唐军队击打攻鼓子出征的壁画。据专家考证,凉州攻鼓子舞是汉唐军旅出征乐舞的遗存,与大唐李世民出征时表演的《秦王破阵乐》颇有渊源。
凉州攻鼓子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一直称之为社火腰鼓舞,用于迎神赛社、朝庙进香、求神祈福、社火表演等活动。1957年,凉州“鼓舞”被选拨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调演,但在报名时关于“鼓舞”名称的表述上,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后采纳了当地耆老耄耋口口相传的传说,才统一名称为“攻鼓子”。
传说很早以前,敌人攻打凉州城。驻守凉州城的一支军队因战斗节节失利,而被敌人团团围困于城寨之中。他们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眼看凉州城就要被攻破。危急时刻,守军急中生智,决定诈降。他们将兵器藏入军鼓的鼓腹中,乔装打扮成社火队出城表演。表演过程中,守军突然从鼓腹中拿出兵器,对敌军进行突然袭击,城内的守军也乘机出城夹攻,敌军阵营大乱,丢盔弃甲溃逃而去,凉州之围遂解。由于用军鼓出奇制胜,“攻鼓子”因此而得名。
凉州攻鼓子的表演风格浑厚而豪迈,给人以威武雄壮、粗犷豪放的美感,具有强烈的西部特色。
表演者装束一般为黑衣白扣,下穿灯笼裤,头戴黑幞帽,左右两侧插上野雉翎,帽两边缀以白色纸花,脸上涂脂擦粉,眉毛画得粗黑且上翘,俨然是古代的武士。传统的攻鼓舞一般由20人组成,两人一对,五对一组,表演时阵法多变,舞步和谐,干净利落,稳健大方。
凉州攻鼓子表演时由大鼓指挥节奏和速度,舞蹈队形变化复杂,场面调度多样,动作刚劲有力,在鼓舞中自成一体。攻鼓子表演的阵型,有“猛虎出山阵”、“双将对斗阵”、“四门兜底阵”、“四方阵”、“四龙阵”等十多个阵势,变化万千,气势恢宏。舞者时而马步对攻,时而振臂滑鼓,对攻时如龙腾虎跃,反攻时如紫燕曼剪,神情冷峻刚毅,步履沉稳矫健。其表演特点可以用四句口诀来概括,即:双手胸前划弧线,交错击鼓轮换翻,上步踏地凭脚力,挺胸抬头身不弯。其雄健优美的动作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每年正月闹社火时,乡民们自发地组织起来,走乡串户进行表演,有时十几支鼓队还要举行表演,叫作“会鼓子”。“会鼓子”场面十分宏大壮观,十几支鼓队汇聚一地,大鼓配合掌握节奏,外加锣镲烘托气氛。几百人同敲一个鼓点,同走一种步伐,气势雄壮,撼人心魄,造成一种排山倒海、雷霆万钧之势,给人以极大的鼓舞与鞭策,令人奋发,催人奋进。
随着历史的发展,凉州攻鼓子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套路丰富,动作整齐有力,场面壮观激烈;表演者默契配合、进退自如、和谐统一,充分展现了凉州人的坚忍、勤劳、朴实、豪爽、乐观和浪漫情怀;敲击鼓的鼓声由轻到重,由缓到急。起初如淙淙春水,渐渐如雷鸣电闪。表演者敲锣打鼓,轮番起舞,十分感人。在传统民族鼓乐舞蹈中并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