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攻鼓子主要流传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及其周边地区,是古代出征乐舞的遗迹。凉州攻鼓子表演者都是男性,表演者有几十到上百人,两人一对,八人一组。基本玩法可以用“双手胸前画弧线,交错击鼓轮换翻。上步踏地凭脚力,挺胸抬头身不弯”四句口诀加以概括。凉州攻鼓子的动作体现了“攻”的特点。表演中有“两足对垒”、“展示三军”、“四门斗敌”、“登高望远”、“套莲花”、“挂阵”等阵形,表现了古代武士英勇善战的气概。
凉州攻鼓子表演特点是什么其由来是为了要纪念什么事情?
关于攻鼓子的起源,当地曾有一个传说。相传“攻鼓子”是苗庄王所创。有一次,他被敌人打败后,被围困在城堡里,孤立无援,情况十分危急。苗庄王急中生智,造直筒鼓内藏兵器,和部下乔装打扮成社火队走出城堡,乘敌人观看表演不备时,取出兵器攻打围敌,大获全胜。为了庆祝这次胜利,后人把这种鼓舞称为“攻鼓子”来以示纪念,寓甚攻敌不备之意。
凉州攻鼓子动作较大,跨、跳、摇、晃、转、撩、跃、敲、扬等动作反复运用,表演过程中“写箭步”运用较多,比较注重身体的“扎势”。此外,在凉州攻鼓子表演中,双人的配合动作运用的有很多,如背向、侧向的配合,也有高低前后的配合等。鼓手表演的过程中,要手到、眼到、神到,在撩、转、跃进间表现出刚健有力、干净利落、仪态潇洒、稳健大方的动作特点。凉州攻鼓子有“战马凌乱”“鹞子翻身”“凤凰三点头”“登高望远”等动作,其中“雄鹰展翅”是凉州攻鼓子的个性化动作。演员双手击鼓后从体侧向上举起,紧接着又高高跃起,似雄鹰展翅高飞,又如春燕从空中掠过,具有西部少数民族舞蹈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