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河北梆子传统的剧目有哪些?其表现风格有什么特点?

  河北梆子是河北的地方剧种之一。解放前有很多叫法,直隶梆子、河北梆子、梆子腔。外人称之为京梆、笛棒子、反调等。建国后,1952年称河北梆子。

  梆子的演唱风格有地域之分,即北京、天津、河北省,人们称之为京梆子,卫梆子和冀梆子,其各自的特色为:京梆子的韵儿,卫梆子的味儿,冀梆子的气儿。

  京派演唱风格比较爽朗,被誉为“甜梆子",卫派创新较多,解放前流行誉之为“苦梆子"“酸梆子",最有影响力的冀梆子,风格豪爽,誉为"大口梆子"。

  相比流派纷呈的京剧,河北梆子的流派要简单得多,京剧各个行当都有许多流派,如老生有谭派,余派。高派,马派,言派,麒派,杨派,奚派等等,而河北梆子从近代讲大致分成两派,一是银达子的银派,一是元元红的元派。

  河北梆子的传统剧目有五百多出,其中《宝莲灯》、《秦香莲》、《金水桥》、《杜十娘》、《蝴蝶杯》、《窦娥冤》、《教子》、《断桥》、《三上轿》、《喜荣归》、《打金枝》、《荀灌娘》、《南北合》、《苏武牧羊》等影响较大。河北梆子声腔属板式变化体,有慢板、二六、流水、尖板、哭板、反调及各种引腔和尾腔,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笛、梆子、笙等。演唱时以梆子击节,音调于高亢激越之中时时透出委婉凄楚的旋律,擅长表现慷慨悲壮的情绪。其伴奏乐器有文、武场之分,文场乐器包括板胡、笛子、三弦、唢呐、海笛等,武场乐器包括鼓、板、大小锣等。

  河北梆子的表演艺术,很讲究程式规范,对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表演是借助程式来完成的。河北梆子的脚色行当包括须生、小生、武生、青衣、花旦、老旦、大净、二净、文丑、武丑等,各行当皆有特定的唱腔风格,生腔苍劲悲壮,旦腔激越高昂,净腔粗犷豪放,丑腔风趣跃动。

  河北梆子的表演风格粗犷火爆,奔放开张,演员运用程式动作较夸张,还常常加进高难度的特技表演。俗谓之“绝活”,这在短打武戏中,比较常见。河北梆子的表演程式,与京剧表演形式基本相同,只是在具体运用时较京剧更夸张、更奔放些,因之形成粗犷火爆、不尚蕴藉的表演风恪。高难特技的运用,无统一规范,因人而异。

  独特的艺术对京剧、评剧等剧种影响很大,具有很高的戏剧文化价值。20世纪30年代以后,河北梆子急剧衰落,濒临灭绝。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得以重生。然而,上世纪80年代末,在各种现代艺术形式的不断冲击下,河北梆子的生存再次陷入危机,演出市场萎缩,人才流失严重,急需抢救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