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河北梆子形成 河北梆子有什么特点

  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分支,又称京梆子、直隶梆子、卫梆子、秦腔等。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清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河北梆子的剧种不仅善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能反映现实生活。在舞台艺术上,从音乐、表演及舞台艺术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明显的提高,使河北梆子变得明快、雄浑、华丽、委婉,流行于河北、天津、北京及山东、河南、山西部分地区,成为中国北方最有影响的传统剧种之一。在其鼎盛时期,河北梆子还传入中国东北三省、江淮地区、俄罗斯和蒙古人民共和国。

  河北梆子形成于什么时期有什么特点?

  河北梆子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演变而来,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山陕梆子流入河北历史悠久。据清代有关记载,有的叫秦腔,有的叫乱弹,有的叫西部,有时也叫弋阳梆子。山陕梆子流入河北后,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为了赢得当地人的欣赏,根据当地人的语言习惯、口味、爱好等。特别是后继者和实践者的本土化,演员中河北人的数量逐渐增多,这更是导致山陕梆子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河北梆子讲究平稳、舒展、刚劲、质朴,尚简练。而南派的唱念特点也是以直隶语为主,但在唱腔上却较多地保留了原系山陕梆子的"二音"假声花腔,并重婉转柔美之趣,这种假声花腔北派演员多不喜用,趋于淘汰。南派之所以保留这个调子,和南方群众喜欢听是分不开的。具有高亢、华丽、曲折、跳跃的特点,充满震撼力。听完让人觉得惊心动魄,伴随的音乐极其炽烈激烈。其唱念一扫老派梆子所保留的某些山陕韵味,完全河北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