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荆河戏的名字因何而来你了解吗?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哪些?

 澧州荆河戏是流行于湘西北、湖北荆州、沙市一带的戏曲声腔剧种。因其在长江荆江河段的知名度而得名。历史上曾有上河路、大班子、大台戏之称。抗战时期称为楚剧、汉剧、湘剧。1954年,被正式命名为荆河戏。荆河戏始于明初永乐年间,秦戏班于明末清初随李自成大军来到澧州,艺人散居各地。到清初,楚调与秦腔的“南北合璧”基本完成,形成了荆河戏戏曲的“南北路”,荆河戏也基本成型。

  荆河戏起源于明初永乐年间。永乐二年(1404年),湖北沙市已有荆河戏演出,时称“楚调”。洪熙元年(1425年),华阳王封藩来澧州,随行带来私家戏班,拥有几十个乐户及大量剧本,经常在华阳府演出。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袁中道曾看楚调《金钗》演出。明末清初,秦腔戏班随李自成军来到澧州,艺人们四处流散,到清代初年基本完成了楚调与秦腔的“南北结合”,形成荆河戏弹腔的“南北路”,荆河戏基本成型。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顾彩在《容美纪游》中提到的“终带楚调”,就是指当时流行于澧水一带的荆河戏。清威丰、同治时期(1851年-1874年),在荆河戏的活动中心湖南澧州和湖北长沙市等地,就有三泰、三元、泰寿、文化、同乐、长寿、同福等20多个班社从事专业演出活动。清末至辛亥革命以后的二十多年里,又相继成立了30多个班社,是荆河戏的昌盛时期。

  咸丰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间,确知名称的荆河戏科班共创办了67起,戏班共建立了52个。荆河戏早期以唱庙戏、会戏和草台戏为主。辛亥革命以后,部分城镇先后修建了戏院,但除了少数荆河戏班进城驻院演出外,大多数戏班仍长期在农村演唱。

  抗日战争爆发后,荆河戏受到极大的影响和摧残,据不完全统计,到解放前夕,荆河戏只剩永乐、翊武、松秀、同乐、新华等五个戏班。抗日战争期间荆河戏被叫作楚剧、汉剧、湘剧。1954年,湖南省文化厅对全省民间职业剧团定点安排,正式定名荆河戏。

  荆河戏的传统剧目较为丰富,保存下来的有五百多出,其中包括整本戏四百五十多出,散折戏六十多出。这些剧目基本出于元明杂剧传奇、章回小说、民间故事,代表性剧目包括《百子图》、《楚宫抚琴》、《大回荆州》、《双驸马》、《沙滩会》、《翠屏山》、《反武科》、《秦雪梅》、《三娘教子》、《一捧雪》、《四下河南》等。

  荆河戏的脚色行当分生、小生、旦、老旦、花脸、丑六行,生分老生、杂生、正生、红生四种,旦分正旦、闺门旦、花旦、武旦、摇旦五种,花脸则分大花脸、毛头花脸和霸霸花脸三种。荆河戏的表演讲究内、外八块的功夫。“内八块”功夫指人物的喜、怒、哀、乐、惊、疑、痴、醉等内心情感,“外八块”功夫则指云手、站档、踢腿、放腰、片马、箭步、摆裆、下盘等八种外部形体程式动作。荆河戏以武戏见长,尤以各种姿态的“拗军马”、“抖壳子”最具特色。

  荆河戏音乐南北交融,别具韵味。荆河戏北路唱腔保留有由秦腔向弹腔衍变过渡后期的呔腔,属荆河戏独有的特殊唱腔。另有一种北路唱腔,用南路定弦演唱,名为“南反北”,又称“子母调”,用以表现人物的思虑、悲伤、恐怖等各种情绪,而子调则表现病危、死亡等情绪,这在其他皮簧剧种中亦较为少见。荆河戏南北路唱腔中还有很多特殊唱法,如十八板、十三板、正八句、龙摆尾,南路正反“马头调”、正反“老板头”、正反“八块屏”等等。荆河戏唱腔响亮、气势宏大,演员用嗓根据行当不同而有所区别。须生多用边嗓和沙嗓,小生、旦用假嗓,花脸用“本带边”,小花脸、老旦则用本嗓。念白主要采用澧州官话,少数剧目也用京白、川白、苏白和山西白。荆河戏的伴奏乐器包括文、武两种场面,文场面有胡琴、月琴、三弦、唢呐、笛子等,武场面则包括堂鼓、大锣、小锣、马锣、头钹、二钹等。马锣的传统打法极为特别,是将锣抛到空中再打。

  澧州荆河戏历史悠久,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珍贵的原始曲牌、堂曲和打击乐曲谱等,在语言学、民俗学、民间音乐史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由于种种原因,湖南五个专业剧团中已有四个先后解散或解体,只剩一个澧县荆河剧团还在艰难地支撑着。在此情势下,抢救与保护荆河戏已是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