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河戏,湖南省澧县地方传统戏剧,因流传于长江荆河段而得名。历史上曾有“上河路子”、“大班子”、“大台戏”等名称。1954年被正式命名为荆河戏。荆河戏始于明初永乐年间,至清初已基本完成楚调与秦调的“南北结合”,形成了荆河戏弹腔的“南北路”,荆河戏基本成型。荆河戏保存了500多部剧目。舞台语言以荆州口语或澧州官话为主,唱腔特点是高昂、响亮、气势宏大。音乐南北交融,唱词、道白通俗有韵味。
荆河戏有哪些别称其声腔特点及传承价值有哪些?
历史上,荆河戏有很多别名,比如上河路子、大班子、大台戏等。抗日战争时期,又称楚剧、汉剧、湘剧。1954年,根据其在长江荆河段的流行程度命名为荆河戏,并广泛流行于湘西北和湖北部分地区。据记载,荆河戏始于明初永乐年间,秦腔于明末清初开始向荆州及其他地区传播。在传播过程中,楚剧和秦剧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荆河戏弹腔的“南北路”,这就是荆河戏的雏形。
荆河戏的主要声腔是弹腔,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分为北路、南路、特定腔调三类。北路是由秦腔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而成。南路主要受徽调影响;念白和唱词主要以本地官话为主,具有很浓郁的乡土气息。伴奏乐器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主要以胡琴、月琴为主,辅之以三弦、呐、笛子等乐器;武场则包括堂鼓、大小锣、马锣、头钱、二钱等。其中马锣的打法较为特殊,演员将锣抛到空中,然后敲打。荆河戏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受其他剧种的影响,拥有种类繁多的民间艺术剧目。目前保存下来的剧目有500多出,整本戏有450多出。这些剧目多以明、元时期的杂剧、章回小说、民间故事、历史小说为蓝本,多反映元明时期的社会风俗、民风。在民俗学、民间音乐史、戏剧史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