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宜黄戏主要的演唱特点有哪些?主要流行于哪些地方?

  宜黄戏又叫宜黄班、大戏、土戏、老二黄等。主要流行于江西宜黄、南城、南丰、广昌等县,远至赣东北、赣南、闽西。它是由明末清初形成的宜黄腔发展而来,因诞生于宜黄而得名。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传统戏剧项目。

  宜黄腔是由西秦腔演变而成的。明末清初,当着西秦腔在南方落脚以后,声腔上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在江西便出现了以唢呐伴奏的二凡和以笛子伴奏的吹腔。进入宜黄后,废唢呐笛子而用胡琴,又将黄梅采茶的【还魂腔】改造为一种【反调】,就形成了以胡琴伴奏的宜黄腔,其基本曲调为【二凡】。所以宜黄戏是以明末西秦腔演变成的宜黄腔为主要唱腔,清末吸收其他乱弹的声腔和剧目而形成一个多种声腔综合的剧种。

  宜黄戏的曲调主要有宜黄腔、反调、唢呐二凡、西皮浙调、南北词等,同时还保留西秦腔时代的吹腔,俗名“平板吹腔”。宜黄戏唱腔较为原始、平直,拖腔少而短,老生、老旦用本嗓,小生大小嗓结合而尾音常翻高八度,男女同腔同调。

  宜黄戏演唱特点为旦行用小嗓演唱,小生真假嗓结合,其它行当用大嗓。演唱时讲究吐字清晰、音随字走。传统唱腔中,衬字运用很多,几乎每句均有。行腔中常用倚音、波音和下滑音等润腔手法。语言用的是中州韵,只是丑角多用宜黄方言。宜黄戏的乐队有胡琴、二胡、月琴、三弦,合称“十一根弦”。宜黄戏角色行当在弋阳腔“九角头”基础上增加了末、二旦和四花,发展为“十二行”。宜黄戏脸谱简单粗糙,只用黑、红、白三种对比强烈的颜色。

  宜黄戏的脚色发展到近代可以分为正生、小生、老生、副生、正旦、小旦、二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四花十二行。其表演粗犷古朴,严谨工稳。有些戏中表现人物骑马,不用马鞭代替马身,而采用元明杂剧的方式,将马形扎于身上,随着锣鼓打出的马蹄声应节而舞,作出跑马的身段。这种古老的表演方式在其他剧种中早已绝迹,而惟独在宜黄戏中保存下来。

  宜黄戏的传统剧目甚为丰富,约有五百余种,但绝大多数已失传。《清官册》《药茶记》《三官堂》《奇双配》《四国齐》《雌雄鞭》《庆阳图》《双龙会》《上天台》《老君堂》《飞龙传》《月明楼》《江东桥》《春秋配》《龙凤阁》《拷打春桃》《八仙飘海》《卖梨招亲》等皆是其代表性剧目。宜黄戏的有些演出剧目还保留了早期的关目和排场,显得十分古朴。

  近年来,由于现代化进程加快和文化生态发生巨大变化等环境影响,宜黄戏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重重危机,特别是1989年宜黄戏剧团撤销解散后,表演后继无人、剧本失传的问题愈发严重,这一古老剧种已处于濒危状态。

  对此,该县大力开展宜黄戏进校园活动,精心创编一批适合学生,体现宜黄人文精神的优秀剧目进校园演出,同时由县文化馆业务干部和原宜黄戏团老艺人定期入校指导,在小学开办宜黄戏班、成立兴趣小组,通过“戏曲专业知识培训”“少儿戏曲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戏曲教育,扩大学生戏曲爱好者队伍。

  此外,在该县政府和文化局的帮助下,退休宜黄戏老艺人在县中心城区创办了宜黄戏传习所,彻底扭转了以往排练无场所、乐声扰民的尴尬局面。自传习所成立以来,宜黄戏曲工作者以该传习所为宜黄戏传承活动基地,开展戏剧指导、排练、编创等民间传习活动。同时,进一步发挥宜黄戏老艺人传帮带作用,鼓励宜黄戏老艺人收徒传艺,培养人才,积极开展各类传承活动,以老带新、以优促新,着力打造戏曲传承人才梯队。

  宜黄戏曲的传承不仅需要老一辈表演艺术家的保护,更需要发掘和培养年轻的代表性传承人,实现“从学生到演员”、“从戏班骨干到戏曲传人”、“从草根艺人到戏曲传承民间力量”的戏曲人才创新培养模式,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