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宜黄戏由来 宜黄戏曲调有什么特点

  宜黄戏,旧称宜黄班、宜黄调,是江西省宜黄、南城、南丰、广昌等县以及赣东北、赣南、闽西地方传统剧种。宜黄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西秦戏的“吹调”,演变成的宜黄腔是清末吸收其他声腔和剧目而形成一个多种声腔综合的剧种。唱腔以宜黄腔为主,此外还有反调、唢呐、西皮、浙调、吹调、南北词等。男女同腔同调。净脚行当有大花、二花、三花、四花之分。表演艺术上保存了一些古风。

  宜黄戏的由来经历了哪些过程其曲调有什么特点?

  宜黄戏是从西秦腔演变而来的。明末清初,在西秦腔落户南方后,声腔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江西便出现了以唢呐伴奏的二凡和以笛子伴奏的吹腔。在流入宜黄后,就开始使用胡琴而放弃用唢呐笛子,又把黄梅采茶用的“还魂腔”改造成“反调”,从而形成了胡琴伴奏的宜黄腔,其基本曲调为“二凡”。因此,明末由西秦腔演变而来的宜黄腔逐渐成为宜黄戏的主要唱腔,到清末又并吸收了其他乱弹的声腔和剧目,最终形成了一种多种声腔综合的剧种。

  宜黄戏的曲调主要有宜黄腔、反调、唢呐二凡、西皮浙调、南北词等。同时还保留着西秦腔时代的吹腔,俗称“平板吹腔”。宜黄戏的唱腔较为原始、平直,拖腔少而短,老生、老旦用本嗓,小生大小嗓结合而尾音常翻高八度,男女同腔同调。其声腔属乱弹系统板腔体。唱歌的特点是旦行用小嗓、小生真假噪结合,其它行当用大嗓。演唱时讲究吐字清晰、音随字走。传统唱法中,广泛使用衬字,几乎每句都有。行腔中常用倚音、波音和下滑音等润腔手法。语言用的是中州韵,只是丑角多用宜黄方言。